第七十三章 徽州商人(2/2)
张知木说:“你去吧,不过不必强求什么老主顾,有更好,没有也没啥。大家都认识银子。”
陆成祥领人出去了,张知木也领着剩下的人,出去逛。真的是又一番感慨。这里到处是几代甚至几十代徽州商人留下的深宅大院。想到以后这大多会毁于战火,张知木想我来了,不知道能不能避免这一切。如果徽商的财力不被破坏,鼓励他们发展工商业,给他们创一个好的条件。他们一定会给整个国家带来一个迹。
回到客店,陆成祥已经回来,还带来一位客人。原来这是以前陆成祥的老主顾。这次巧了,他正好在徽州没出去。来人说:“听说张东家到了徽州,我们有几位商界同人想请张东家一起聚一聚,以表我们一片敬意。我们好多商家由于商路不通,都在家里出不去。张东家的到来,是告诉我们可以路出发了。张东家为我们打通了商路。以前只是传信过来,还没敢相信。这次您来了,整个徽州商界都高兴啊!张东家一定给我们徽州商人一个面子。”
张知木没想到自己已经弄出这么大的动静。只好说:“恭敬不如从命。”
晚的宴请,张知木也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排场。一共摆了四个大桌子。张知木估计来的都是在徽州有头有脸的,一一介绍,张知木不住的客气。其实这种场合,一个也记不住。令徽州商界意外的是,杨玉琳的到来。一般这个时代的商界基本是女人的禁地,女人是不能出现在这种场合的。可是当介绍完,这是虎威镖局的局主的女儿时,这些徽州商人服了。以前光听说过有女英雄,今天果真见到了。再加杨玉琳落落大方人又漂亮,更让商人们惊叹不已。其实今天能到场的徽州商人,除了陆成祥的那位老主顾实力稍逊外,都是家财不菲的。他们觉得山西商人还是不得台面的,实力更是不值一提的。这些山西商人能冲出来,完全凭着北方人那种敢拼命的劲,硬闯出来的。不然朝廷都没办法的事,他们办了。
品尝了正宗的徽菜之后,身边的一位商人说:“我去过北方,那里的鱼可没有我们这里的好吃。所以山西人都不吃鱼。”张知木听出点味道来了,说:“山西人不吃鱼,是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造成的。久而久之,山西人不会做鱼了,也做不好鱼了。可是我们那里是个例外,我们那里是不可一日无鱼了。方才你说,这里的鱼好吃,不假。这里山清水秀,好水出好鱼。而且徽菜师傅做的也好。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鱼。这里的鱼,蒸着吃北方的鱼嫩,好吃。但炖着吃不如我们黄河的鲤鱼了。尤其是鲶鱼,北方的鱼可以炖汤喝,南方的鲶鱼炖汤喝,有土腥味了。希望有机会,到山西我请大家,吃黄河鲤鱼,喝黄河鲶鱼汤。”
席间大家,又谈起经商之道。说起徽商打开海外市场的时候很自豪。张知木问了一个问题:“诸位想过没有。为啥以前,一两金子可以换五两银子。而现在一两金子可以换十两银子?”
有人说物价涨等等原因。张知木说:“大家说的都不是主要原因,是因为海外贸易。我们大批货物外流,大量白银流进。我们这里慢慢地物少银多,物价能不涨吗?”张知木一番高论,真的是满座皆惊。他们都是商界的精英,张知木一点透这个问题。大家一下子都明白了。
“张东家对这个问题有啥高见吗?”有人问。
“我也没啥高见,求自保的话多存金子少存银子,购买田产。开办实业。反正埋在地下,会越来越贬值。若从长远解决这个问题,那是富民,民众手里有银子了,好东西不用外运,我们的银子也能保值了。不是外运东西不好,不好的是,我们进的东西太少。贸易不平衡,必然物价涨,银子贬值。”张知木说。
张知木这次在酒宴的表现,可是出尽了风头。给徽商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张知木的生产搞起来之后,徽商是很主要的经销商,到那时张知木才真正知道徽商的能力。他工厂里有些商品,几年内,是生产多少徽商要多少。
实在不能耽误时间了,张知木一行,买完货物赶快雇船回到景德镇了。
把从徽州购回的货物,和已经包装好的瓷器丝绸等,都装船,交代给柳成璜。要带到福建的货物也装船。
张知木嘱咐柳成璜,路大家吃的要好些,记住人最重要,真有麻烦,要先保人,再保货。这是柳成璜自己第一次独立负责运货,他深知这是张知木对他的信任,说:“张总,你放心我会尽我的全力把事情办好,不敢有一点大意。”
送走了柳成璜的船队,张知木船队也路了。张知木他们这次走的是自秦汉以来存在的古道。出景德镇进鄱阳湖,沿着抚河到广昌,在广昌岸后,经石城陆运到福建宁化,然后换小船,沿清溪河运到永安,再陆运到漳平,在漳平换大船顺九龙江到漳州,再走海路到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一路,万般艰辛,尤其是北方人,对这又湿又热的天气极不适应,好在沿途都有卖当地人自己熬的清热降火茶的,一行人总算没有倒下的。天气还好办,可是人祸却让张知木很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