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经济改革(1/2)
建安六年大帅元201年)深秋,扬州九江郡的治所寿春城的议事厅。
内熊晨飞召开了一个专题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进行经济改革,减轻百姓的负担…
熊晨飞首先说道“最初在本侯在接收九江郡时,由于之前袁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导致藩库空虚,粮草短缺,士卒靠吃河蚌度日,甚至还出现了任吃人的现象。”
“后来本侯在龙之团的领地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实行了军屯和民屯,又降低了市场交易的税率。”
“如今,许下屯田这些改革实行已有几年了,收获丰厚,事实证明当初本侯的决定是对的!”
“现在我们军粮充足,是时候削减百姓的负担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长史杨弘对熊晨飞说“大帅,自秦朝实行算赋之策以来,已有500多年了。500年来,百姓主要上缴金钱税和粮食税。”
“现在您希望减轻百姓负担,属下建议可以从这两种税种上入手。”
杨弘停了一下,继续道“属下有两个建议,第一,减少金钱税和粮食税的上缴比例;第二,增加一种新的缴税方式户调。”
熊晨飞欣赏地看着这位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长史,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杨弘见到主帅很认真的在听取自己的建议,便来了精神,滔滔不绝的讲起了自己的想法。
所谓户调既以家庭为单位交税。他建议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首先可以在之前的基础上再降低一些金钱税增加户调之意。
同时,向百姓征收两个新税种绢税和棉税。
他认为如今许多百姓家中粮食匮乏,但绢帛却日渐丰盈,这是当今天下奢靡风气所致。
而百姓应当先吃饱,再去讲究穿着。
故而,杨弘认为可以通过上税的方式,调整百姓手里这些冗余之物和粮食的比例。
后来,经过认真研究,熊晨飞执行了杨弘这两条建议,于是在这个时空的龙之团的领地上首开“户调”之先河,颠覆了自秦朝以来500年的税收制度。
要知道,东汉末年,豪强地主的武装兼并与混战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现象不仅导致百姓饥饿,就连军队也无粮食可以充饥。
此种状况致使汉朝以人口为基础,以货币纳税的税收制度形同虚设,“钱贱物贵”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扭转。
所以熊晨飞决定进行税收制度改革规定税收内容分为田租和户调。
熊晨飞下令,赋税的承担者不仅仅包括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一般豪强地主也要按照土地的多少和户口分别缴纳田租和户调。
不允许有游离于税收征纳之外的优惠阶层存在,更不允许豪强者转嫁税收负担!
◆◆◆◆◆◆
同时,袁涣建议如果按户收税的话应该区别对待,不应该统一收税。
他建议以丁男为户主的户,每年交纳绢3匹、绵3斤。
丁女及次丁男立户,减半征收。
同时,边远地区民户户调只纳规定数目的23,更远者纳13;少数民族每户纳“賨布”,远地或纳1丈。
户调数额只是平均标准,在具体征收时,采用九品混通的办法。
即依据资产多寡将农户分为九等,按照户等高低征收不同数量的绢绵。
但其征收户调总数应与各地丁男、丁女及次丁男户数须纳户调总额相等。
这样的情况下,收缴金钱税已毫无意义。
而熊晨飞在九江郡和淮阴实行军屯和民屯后,积谷颇丰,不缺粮食。
所以他就想休养生息,减免一些粮税,让百姓过好一些。
熊晨飞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是,即便不发生通货膨胀,但在当时来看,实物有许多金钱无法替代的好处。
熊晨飞收缴“绢和棉”这些实物,可以填补军需。
例如,当时军中用到的军服、寝具等等,都需要用棉制作。
因此,熊晨飞改变秦朝延续500年的税制,是他结合当时社会现状,做出的最优解决方案。
当然,熊晨飞推行按户交税的办法也是为了鼓励百姓生育…
毕竟汉末连连战乱,百姓民不聊生,当兵的更是死伤惨重,导致汉末人口出现了大幅减少。
如果取消了人头税,改为按户收税的话,老百姓生活压力减小才有多余的财力和物力去养育子女。
特别是在那个以农耕为主的年代,人口就是劳动力,一个势力有了足够的人口才会有足够的兵员,也才有足够的劳动力去推动生产…
◆◆◆◆◆◆
随后,熊晨飞提出了另外一股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自己造铜钱。
要知道两汉经济,一直都是铜本位,以铜钱为流通货币。
朝廷是不允许民间铸币的,所以一直以来,用的都是朝廷发行的五铢钱。
贵重交易可以用金饼来代替,金子始终是最高货币,但是存量太少,工艺不足,只能算是一种底蕴来震慑而已。
但是自从黄巾之乱,朝廷无力顾及整个天下,天下诸侯纷纷崛起,领一方军政,握军权,掌政务,自然而然的就涉及了一个铸币的问题。
长安是最先打破这个问题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