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封功(1/2)
在内阁的问题之上,朱棣也与杨荣交流过意见,内阁如何运转杨荣心中也清楚,自是不需要朱棣再与他们亲自接介绍一遍的。
杨荣拱手回道:“遵旨,陛下!”
杨荣一字一句介绍之后,朱棣接着又问道:“在此之事上尔等还有何意见,一并说说吧!”
内阁的只能就是为朱棣出谋划策的,在内阁组建之前,由于这些未来的内阁成员首先谈一下对内阁的看法也实属正常之事。
在几人之中最先开口的乃是解缙,解缙经过八年的沉淀不过也就是面容老了些,性格之上依旧锋芒毕露的很,直言回道:“臣等七人进入内阁,意见若有不统一之时又该如何办?那些奏章又该以何人的意见为准?”
解缙所考虑的这个问题着实也正确的很,不说七人了,就是两人同时办公也会有意见相左之时。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棵树上都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七个人了。
作为明君需要的也是不同意见,当解缙提出此想法之时,朱棣笑呵呵的道:“解爱卿所考虑的极是,此事简单的很,对同一件事卿等有不同意见皆可说出来,之后可商量之后权衡合适办法之后再下旨执行,这不是极好吗?”
朱棣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是,你们有任何不同意见都可以讲出来,至于最后选择哪种方法执行,那都要由朱棣一人说了算的。
朱棣话音刚落,解缙便直言开口道:“既如此,那臣想请问陛下,朝中那些不愿效忠永乐新朝的人陛下当如何处置?”
朱元璋为磨炼解缙的心性,特招了其父带回家中督促,在家中闭门读书八年,除了年岁长大些,依旧锋芒毕露的很。
处置这些大臣已然是朱棣所要面临最为紧迫的事情了,即便是他们每人提出朱棣也得解决,或许还会主动提出征求他们的意见。
解缙他并非言官,此时当着朱棣的面提出这个问题着实是很不和时宜的。
幸好,朱棣在读了朱元璋留下的书信之后不再那般易怒了,再加上颇为欣赏解缙的才华,在解缙问出这个问题之后倒也没有动怒,反而是淡淡问道:“内阁本就为朕担任着为朕出谋划策之职能,既然解爱卿问到此问题了,不如七位爱卿,先说说,此事朕该当如何处置。”
七人皆是一步步考中进士入的朝,自幼学习孔孟之道,讲究施仁政,宽刑罚,在这个问题之上,七人意见倒是不会太大,可他们所了解的朱棣却不是一个能行仁政之人。
他们的观点在此时说出来自是很难得到朱棣的认同,还很有可能会落得如黄子澄等一般的下场。
其余六人对解缙这个时候再朱棣面前讲出的这个脑残问题,颇为不满,几人也没有一人主动开口的。
朱棣抚摸着大拇指上的扳指,笑了笑道:“这个问题既是解爱卿问出来的,那就不如由解爱卿说说该如何处置!”
解缙丝毫不考虑后果,直接便道:“那些人皆是朝中栋梁之才,若杀了他们必是朝中一大损失,可把他们适当降职使用。”
听闻解缙之言后,朱棣停下手中动作,又道:“降职使用,嗯!朕知晓了,解爱卿之言,朕会慎重考量。”
对那些大臣的处置,朱棣也是很为难,杀了他们固然一了百了,可他又觉着秦光远那话说的颇对,杀人永远不如诛心。
那些大臣门生故旧已经是遍布在朝堂内外了,总是不能杀尽天下读书人的吧。
读书人若都杀光了,那大明便彻底变成了死路一条了。
既然无法解决那些大臣,便就是得率先安抚了靖难之中的那些功臣,只有那些功臣不乱,燕军就不会乱,只要兵权还在,那皇位便不会不稳。
朱棣接着又道:“燕军部将跟随朕起兵靖难立下战功之人颇多,内阁组建的第一件事情,便就是按这些人的功绩为他们封了爵位,那些部将也都在翘首以盼之中,给你等五日时间,五日之后,连同封后之礼一同举行,朕会把张玉,邱福,朱能三人派与你们一道处置此事,可有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这些人来讲倒也真不算难事,谁的功勋如何那都是有些明确记在的,他们以这些记录封功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