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从小诊所到医疗帝国 > 第二百三十章 王斌的困惑

第二百三十章 王斌的困惑(1/2)

目录
好书推荐: 大神你人设崩了免费阅读 酥糖微甜免费阅读 极道神明免费阅读 危机奶爸免费阅读 都市神王免费阅读 重生之奋斗人生免费阅读 第一宠婚总裁别太坏夏紫曦和穆景天免费阅读 我既王牧云王嫣然免费阅读 农门悍妻:将军请种田苏红珊韩夜霖免费阅读 我在诸天做天帝免费阅读

虽然这么说不对,甚至有点不尊重患者。

但当张子凡第一次近距离,从冠状位的视野看一个打开的头颅时,里面粉红色的脑组织,确实不由地让人联想到新鲜的猴脑。

尤其是为了充分固定患者的颅部,整个脑袋被烧烤架一样的头架死死固定住,更是让人看着不寒而栗。

即便是张子凡这样有着充分颅颌部手术经验的专业人士,看到这样的场景也会心中打鼓,如果是普通人观摩,确实会让人留下终身阴影。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现代医疗机构大部分手术不允许无关人员,包括患者家属在内的人观看的原因之一吧。

不仅仅是预防纠纷,更是为了保护家属的心灵。

这就不得不提欧洲医学在蛮荒时代是多么的愚昧了。

如今好歹大家还是隔着屏幕,想要看一看亲人的手术。

在过去,欧洲的医生可都是当众表演技术,甚至收取门票的。

没错。

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无菌观念,没有什么隐私保护。

东方的产婆好歹还懂找个干净的房间,打盆干净的热水。

可这些坚信“绅士的手必然是洁净”的欧洲医生,不但一年到头从不洗手,更会选择在大学的阶梯讲堂中、城市剧场中、或者他私人拥有的所谓“手术室”中进行手术。

需要手术的病人,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被医生们使用各种放入满清十大酷刑中也能无缝对接的刑具,哦不,手术器械当众屠宰。

而围观手术的观众,则随着患者痛苦的嘶嚎声,发出阵阵欢呼和掌声。

与其说,他们是来看手术的,不如说,是来看恐怖表演的。

当然,与恐怖表演不同的是,医生如果当场折磨死了患者,还是不会受到好评的。

大家更乐于将掌声和荣誉给予那些出血最少,但切割肢体面积最大的手术高手。

如果此刻的张子凡能够穿越回那个年代,一定会成为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最有名望的医生。

此时的他,小心翼翼地在显微镜下,使用显微剪刀,锐性分离蛛网膜下结构。

这与许多手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甲状腺、腮腺等头颈部腺体的手术,一般要求术者尽量以钝性分离的方法分离疏松组织。

所谓钝性分离,简单来说就是尽量不使用剪、切的方法分离组织。

而是采用血管钳、刀柄、剪刀的钝面,或者是医生的手指,一点一点撑开、挤压、轻微撕脱组织。

与钝性分离相对应的,就是锐性分离了。

锐性分离很简单,就是用手术刀或剪刀切割与剪开的文艺说法而已,本质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很显然,钝性分离有很多好处。

第一、它可以减少微血管、神经、肌纤维的断裂的风险。

吃过牛肉干的人都知道,顺着牛肉纤维的纹理,可以很简单将其钝性分离,但想要破坏纤维,垂直其方向撕开,就非常困难了。

第二、也是更加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钝性分离能最大程度上减少组织出血。

出血永远是手术医生的最大敌人。

无论是出血导致血容量下降,还是出血影响局部视野,又或者外溢血液造成局部气道的堵塞,都是让人头疼且危险的事。

“XX医院第一刀”,这种称呼,一般都是手术室配台护士叫出来的。

而获得这一殊荣的大夫,除了对于人体解剖熟悉,同时也都有着出色的钝性分离技术。

当然,钝性分离技术也有局限性,总有一些地方是非剪断不可的。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两者结合应用,优先钝性分离。

不过到了脑部手术,事情就反了过来。

道理很简单,钝性分离本质上损伤是要比锐性分离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投诚大清失败,转身工业化免费阅读 娇妻逼我纳妾:女帝上门求负责免费阅读 兵起大渡河,石达开再建天国免费阅读 千古一帝,从九个老婆开始免费阅读 大秦:我助始皇成就万古帝业免费阅读 征途英魂免费阅读 三国之冠军侯免费阅读 从小县令到主宰万界免费阅读 大明忠勇侯免费阅读 春秋晋国风云免费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