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建盏(1/2)
建盏,八闽剑津市建阳区特产,属于夏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
它所用的釉水为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
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
建盏创烧于唐末、五代之初,两宋时期因为斗茶原因盛极一时,没于元初,绝于元末。
直至一九八一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八闽省轻工研究所和原建阳市瓷厂等大批机构的专家经数年研究试验后,成功烧制出仿古建盏,断承六百余年的建盏古老工艺才得以恢复。
由于建盏烧制的材料含铁量比较高,所以在不同的温度中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
而窑内的温度并非都一样的,就比如中心和角落两块区域的温度就有所不同的差别。
所以就算同一窑烧制出来的建盏在颜色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烧制建盏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温度的掌控。
通过控制温度来烧制建盏,以此达到自己想要的颜色和纹理。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算你把温度控制运用到极致,能不能得到想要纹理还是有概率问题的。
因为建盏的烧制纹理也是最不可控的,只能说技术占一半,运气占一半吧。
建盏的纹理一共分为六类,分别是兔毫、油滴、鹧鸪斑、乌金、曜变和杂色釉。
其中曜变盏最为难得,是六大建盏中出品率最低的建盏。
而在曜变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宋朝出现的曜变天目。
他的颜色会随着光线不同角度的照射,颜色也会发生变幻。
那绚丽的窑变色彩犹如宇宙星空,神秘而美丽,世间罕见。
宋朝现存的完整的曜变天目盏还有三只,可惜现在都在脚盆国那,被脚盆国奉为国宝。
建盏的主要材料有黄泥、粘土、红土、釉石。
第一步就是制作胚胎,将黄泥、粘土、红土等为主要原料按制盏要求进行配比,加入辅助材料草木灰等材料,放入池内浸泡、搅拌成浆。
用一百至二百目网筛过滤再浸泡、搅拌、过滤。
重复五道六次后,制成膏状泥,密封放置于遮阳处陈腐。
使胚泥达到组织均匀、细腻、无可见杂质,水分为百分之二十六到百分之二十八,细度为过一百目筛余量小于百分之零点五。
而这过程的陈腐时间需要再十五天以上。
由于肖云毅的时间比较急,没有那么多陈腐的时间,所以直接买了成品土。
把土固定在轮盘上后,接下来就是拉胚了。
建盏的外形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
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
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