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十面埋伏(1/2)
“铮铮铮~”
就在肖云毅拨动琴弦的瞬间,周围的人心中不由得一紧。
一股紧张的氛围以肖云毅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开来。
人们的脑海中不自觉浮现了战争的画面,紧张的情绪瞬间在脑海中迸发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脑海中的画面越来越清晰,士兵们开始列营。
引子已经点燃,战争氛围已经被衬托到了极点,至此旋律进入了第二阶段。
接着一股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几极为浓郁,犹如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
大家的脑海中对应的进入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画面。
吹打结束后,就进入点将的阶段,而此时的旋律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
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大家的脑海中也出现了汉军战斗前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
很快旋律进入下一个阶段,一张一弛的节奏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
人们的脑海中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逼近楚军的阴森感。
随之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得情绪更趋紧张。
人们的脑海中也已经出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旋律进入下一个阶段,也是全曲的高潮。
两军全面激战,喧嚣激烈战斗旋律把听众一下子带入那场九里山大战,不少人听得全身战栗。
直到进入下一段旋律,此时旋律变得低沉,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对照。
大战已经结束,旋律变得凄切悲壮,大家的脑海中的,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自杀,最后画面定格在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
这首曲子正是古典音乐中著名的《十面埋伏》。
整首曲子采用了叙述性的表现手法,带有标题的多段段落,展示了紧张、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
在刻画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刀光剑影和浴血鏖战时均较为全面。
从类型上看,《十面埋伏》虽是武曲,但兼含刚柔。
曲中还有对战争造成的众多殒命者的痛悯,因此在曲目的具体表现中。
不仅体现了庞大气势,还较为注重细节处理,实现了情和景的有效融合。
这才让听众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紧张与刺激,惊险与死亡。
一曲结束,展台周围区域显得极为安静,人们都静静的站着,不少人正闭上眼睛感受着什么。
过了好一会儿,人们才缓缓回过神来,其中不少人发现自己竟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长长呼了一口气,随后掌声陆陆续续响起,鼓掌的人越来越多。
重新站了起来,肖云毅对着一旁的老师傅道:“不好意思,师傅技艺高超,制作的古琴也很完美。”
“我一时手痒,把整首都弹下来了,师傅不介意吧。”
那师傅赶紧摇了摇头:“不介意不介意,刚才真是失敬了,师傅才是真正琴艺高超。”
“这位师傅,要不再来一曲。”这时有位游客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