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缂丝发展史(1/2)
直播间的网友讨论的同时,肖云毅也已经开始动手了。
同时在动手的时候,还一边给网友们解说。
“缂丝工艺都是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
“且想要缂织彩纬的织工就必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
“同时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
“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
“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
“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通经断纬”,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因此缂丝本就是双面工艺,刚才有网友说的单面,那就说明那件作品本身就不是缂丝,而是用机器织出来,并且还冒用缂丝之名。”
“缂丝技艺在唐代已登峰造极了,一幅上等宫廷缂丝作品,已能使用上纯金线,纯银线,孔雀羽毛等多种名贵的材质进行交汇缂织,再配以部分的手工刺绣,整幅作品雍容华贵,巧夺天工。”
“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
“至北宋晚期,受皇帝的趣味和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
“南宋时,江南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
“之后到了元代,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并开始采用金彩,缂丝简练豪放,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
“又加之当时是信奉佛教的蒙古人统治夏国,对金色的喜崇使织物内加金的做法成为风尚,且金彩又多盛行于与佛教有关的挂轴制作。”
“在下来就是明代,明代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
“明宫廷“御用监”下设“缂丝作”,以管理缂丝的生产。”
“不过宣德朝后,随着国力的富强,禁令渐弛,织造日多,并重新摹缂名人书画,“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
“至明成化年,缂丝生产已再趋繁盛,作品主要产于苏州、金陵和京都等地。”
“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即名噪一时。”
“此时的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了,创造出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纬线中掺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贵材质显示皇家风范。”
“也在这一时期,夏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小型作坊之间的经济竞争,高档面料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方法,质地也越发的柔软,“明缂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的控制着,缂丝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