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为妄念而战(2/2)
苏姨娘闻言,倒也只笑笑,替沈文昌挂了官服后道:“这些个倒是妾身浅薄,不懂这些。”
沈文昌迈了步子出去,展颜笑道:“你个妇道人家不懂这些也正常。但你猜,今日楚王上朝,除了推荐我小舅子姜岸将军以外,还推荐了谁领兵前去禹州和明王会和吗?”
苏姨娘:“谁?”
沈文昌捋了捋胡子,眼里满是胜券在握:“青哥儿。”
苏姨娘手一颤,差点把沈文昌的官帽给掉到地上,她面上笑着:“那可是我们青哥儿的福气了。”
沈文昌点头,又抑了喜色,颇严肃道:“青哥儿此去禹州一事,虽十拿九稳。可禹州那边,若一旦开战,也不一定就十拿九稳。况且,朝中还有反战派。我实还担心此事,万中有一。”
苏姨娘轻笑,伺候沈文昌换了常服,用手替沈文昌抚平衣领后才道:“老爷不必过度担心,我们家青哥儿是个有才又有能力的。不管如何,能得圣上重用,总归是差不了的。”
沈文昌展颜笑道:“罢了,一切有楚王帮衬着他。我倒确实不必过忧。”
禹州的事很快传遍都城,一时间大燕上下无人不议论攻梁一事。
都城的大小茶馆,说书先生都成了忙人。四处高谈阔论的都是攻梁一事是否可行。
这么多年来,大燕执行的国策都是与民修养,劝课农桑以及大兴文教。
尤其是在农桑这块,因为朝中秦宜的父亲,主抓田地推进新法。以人丁壮力和耕牛分配田地,而妇女则以纺机登记分配桑林。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百姓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衣。
民富则国强。国库的粮草和对外易货换物的锦缎都成了大燕的有力后足。
此时起战,也算是天时地利人和。
但,这么多年,因为百姓安居乐业,她们其实并不希望打仗。一旦战争开始以后,不论是征丁还是赋税都回相应加重。
况且,还有可能家中儿子丈夫一去不回。
自古以来,民若得活,是从不愿暴动或战乱的。
所以近几十年来,战争在大燕的土地上,已经很少点燃了。除了漠北和边疆一带与邻国有摩擦以外,大燕已经二三十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了。
但另一派大燕贵族和士族却认为,烈帝在位期间,大兴农桑,与民减赋。这二三十年来,大燕国库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大燕大旱大涝之灾也并不多见。此乃国运昌盛,可证攻梁势在必得。
故朝廷里,也对眼下发动攻梁之事,百官站成了两派。
主战派和止战派。
主战派认为:一直以来,梁国之地势都如哽我大燕咽喉之处。因梁国之阻,使我大燕与齐,陈,鹿三国的水上易货流通不畅。就连水军的布阵演练,都因势而不能尽发。若趁此机会,以梁勾结渔匪海盗与由,讨而伐之。既得民心,又得言顺。岂不痛快至极!
若不趁此机会除之,恐梁国日后盛,兵力强壮,梁若得了机会,却是迟早要掐住我大燕喉咙的。
而止战派却认为:梁国乃水上孤岛,三面环水,与齐,陈,鹿三国皆是咽喉之势。若大燕以此挑动战事,就算攻下梁国。但攻下梁国之后呢?杀敌一千而自损八百,战事一起,我大燕自身损耗亦必非小。鹬蚌相争,渔翁安闲?若彼时齐、陈、鹿起兵攻我,如之奈何?莫非也要发动战事攻下齐,陈,鹿三国吗?
此乃为欲为妄念而战,定会引起天下战火纷飞,百姓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