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阴奉阳违(1/2)
所以,有了前车之鉴,窦婴并不觉得做太傅有什么不好。
作为窦家最有眼光和学识之人,窦婴不仅看透了皇帝刘启,连孝文皇帝也看透了。
这父子两人坐上大位后,均没有提携外戚窦家之意。
当然这与窦家出身小门小户、没什么见识有关。
但自己作为窦家的麒麟之才,才华够闪耀吧,但在先帝时,给自己最好的职位也仅是派往吴国做丞相。
长安与吴国的关系都冷入冰窖了,让自己去吴国任相,就像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一样。
所以,窦婴就只能以生病,请辞。
回到长安后,就一直积极游走,期待下一个任职。
但孝文皇帝就能一直让自己干等着,而不做任何安排。
现在窦家总算熬到刘启做了皇帝,窦皇后也终于成窦太后了,作为儿子,你总可以表示一下对母族的亲善了吧?
依然不,眼看窦太后的兄长窦长君熬不下去,卧病在榻要去世了,才象征性封了窦长君的长子窦彭祖为一个小小的南皮侯。
然后......就没然后了。
自己呢,作为窦家最优秀的人才,顶天了才赏给了自己一个詹事的职位,就是长信殿有事,替窦太后前后跑跑腿,安排人情往来的......
自己不想拘囿于后宫,想进前朝好么!
也是天降良机,刘启与他的老师晁错削藩太过激进,一下子得罪了关东七国,一闹将起来,天上突然掉下来一个大将军的机会。
其实这个机会,很多人都能胜任,但在那种场合只有自己这个外戚合适,说起来还是因为刘启能算计,怕领兵在外的太尉和大将军都出自功勋阶层,万一与关东诸国联手,危害他的利益。
所以在关键时刻,他宁愿启用自己这个他并不太信任的母家外戚。
关键时刻能被刘启想起来,也跟自己的理念选择有关。
自己是学儒学的,为什么学儒,而不像窦家那样继续学道家学说?
还是那句话,看透了这一对皇帝父子,他们铁定不启用无权无势的窦家,真是怪哉,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妻族和母家不用?
外戚不是天生为自己的皇室外甥打拼的么?而道家的那套顺应天理的无为之学,就完全派不上用场,而儒学是明确表达能对皇帝忠心,并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
那自己走不通后宫的门路,只能靠自己的忠心另开他途。
而且,窦婴也谨慎地选择了不与姑母窦太后走同一条路,像她迷一样老是寄希望于梁王刘武,将来回长安称帝翻盘,窦婴以自己一个男子的眼光和认知,这路走不通,刘启决不会让这种事发生。
所以,他以人之常情坚决支持刘启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决定,让刘启看到自己与窦家其他人不一样,自己是可以信任的。
幸亏自己在平乱中立了大功,被封为魏其侯,成为窦家第一个响当当的功侯。
以后的人生若自己不姓窦,可能就此成为刘启的心腹,或是下一个晁错了,最不济也和太尉周亚夫一样,能立在朝里。
但自己的姓氏和外戚的身份又让刘启弃用了自己......姑母太过情绪用事,太过偏心刘武,刘启不信任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