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救命符(2/2)
倘若她老人家当初心一横,当真走到“废黜皇帝”那一步,加上窦婴这道先帝私诏,一切都将如他们所愿。
令母子二人后背发凉的是,如此一道重要诏令,窦婴怎么没早早拿出来?难道他不知道这道诏的厉害之处?
想想,从刘彻十六岁登基起,就启用了他做丞相,他当然不用拿出来。
而他的丞相位,是被窦太皇太后免职的,窦太皇太后已不再相信他,他一直远离权力中心,还有什么事需要他“便宜论上”呢?
所以,这道私诏他现在只能拿出来救命了。
想想曾经在自己头顶上悬了一把斩首利剑,母子俩还是不寒而栗。
这时门外有脚步声,尚书令在门外禀道:“回陛下,臣在尚书台,没有找到先帝这道诏书的底本留存。”
什么?怎么可能!
刘彻暗骂一声蠢才,马上起身,亲自去尚书台找寻。
原则上,从皇帝手中发出的每一道诏令都会在尚书台留下一模一样的底本,以供人随时查阅对证。
大汉至今已有六位皇帝,每位皇帝在位都颁布数不清的诏令,一是要杜绝矫诏、假诏的发生;二是先前皇帝颁的诏,后面皇帝的从或废,都要有依据,否则会造成国策政务前后混乱无序,以至皇权因无信誉、累积崩塌的大祸。
所以每道诏令的留底是万万不可能遗失的。
退一万步讲,就是真遗失了底本也没关系,还有其他证据在,比如诏令记事簿上,会有“某某年月,颁布某语令”的目录。
总有证据证明这道诏曾被发出过。
所以刘彻很自信地去尚书台查验一番,规矩的尚书令把所有诏令流程中能记下一笔和有存底的地方,都――展示给刘彻看。
但确实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道先帝诏曾经进入过尚书台。
也就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道诏,曾经存在过。
而且尚书台处上了年纪的小吏们,曾经先帝在时,就在这里兢兢业业处理事务了,也都站出来说,从没接手过这道诏令。
关键是一道诏令的留存,不是只经一人手,而是几个人。
如果有一个人疏忽或说谎了,但不可能所有人都疏忽和说谎。
刘彻深邃的眸光从众小吏们惊讶疑惑的脸上掠过去,毫无疑问,这是道矫诏!
但如果是矫诏,为什么母亲说父亲曾在明镜台给过窦婴东西,还是能保住自己帝位的东西?
难道就是指这道亦真亦假、真假难辨的诏书?
刹那间,年轻的刘彻就顿悟了,这是父亲留给自己最后一道反转保帝位的救命符。
当年万一窦太皇太后铤而走险废黜自己,但废黜一个先帝认可的皇帝,可比架空自己难太多了,必须得有正当理由。
窦婴再不得窦太皇太后欢心,毕竟他是窦家的人,还是窦家最有能力的人,就凭他脑门上顶着一个“窦”字,窦太皇太后若决心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