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使者到来(1/2)
在使者去往益州的路上,杨知节一人坐在怎么的马车中沉思着。
他是这次和谈的负责人,身为负责人,他自然知道自己的差事是怎么来的。
反正和他那个对他不管不顾的父亲没什么关系就是了。
他想起自己接到差事后没多久,长公主就递了消息给他,让他去了趟公主府。
当时的他立在下方,长公主坐在上首,手中捧着茶盏,热气氤氲而上,她的表情隐在雾气中,让人看不真切。
他听到那位长公主温柔的声音:“知节马上要去益州与波窝议和,想必已经清楚这次战争的来龙去脉。
“波窝王无礼在先,试图软禁截杀我大楚的刺史,如今议和也不过是畏惧我大楚的军队而已,降书中未曾流露出半丝悔改之心。
“对付这般蛮夷,我们更要拿出大国的气势与威仪出来,打断他们的骨头,扼住他们的咽喉,才能让他们乖乖的如黄犬一般伏于大楚脚下。
“知节此行,可要切记不要过于温和啊。”
温柔的话语透露出的信息却让人胆寒,而作为一个自幼便对人心敏感的人,杨知节敏锐地察觉到尹清霜好像对波窝——特别是波窝王有所不满。
所以才会专门叮嘱他不仅要下狠手敲诈,还要态度强硬傲慢些,打碎他们的尊严。
这是为何呢?
当时的杨知节想不明白,但还是很认真地对尹清霜行礼。
“下官多谢长公主指点。”
上首传来了茶盏落在桌子上的声音,那位长公主似乎把茶盏放下了。
这般,应该是还有话要说。
杨知节很有眼色的待在原地没有动作,果然,那位长公主沉默了一会儿后,还是略带纠结地开口。
“你也应该知道父皇为何选你作为此次事件的主事人,所以对于那位岑刺史,我希望你能有所分寸。
“还有你随行的那群人,也给本宫管束好了,本宫不希望后面传出关于那位岑刺史的风言风语。
“知节可明白?”
杨知节敏锐的从中听出了长公主对于那位岑刺史的重视,但眼下的他来不及想太多,只能连忙行礼。
“知节明白。”
在这之后,长公主又说了几句,然后就赏赐了些东西让他离开了。
后来他忙着整理波窝相关的资料,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人,一直没有时间仔细思考这方面的事。
如今好不容易闲下一点,又临近益州,他也应该认真思索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岑吟别和她手底下的人了。
以及这次和谈,自己又应该如何,才能在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让长公主也满意呢?
要想让长公主满意,就得知道她为何不满。
这点从当时长公主的话语中就能看出一二,她不满的是波窝王的无礼。
波窝王的无礼又是体现在谁身上呢?
自然是这次战事的主将,益州刺史岑吟别啊。
所以可以知道,长公主或许因益州刺史的原因对波窝王极其不满,自己要让长公主高兴,那就一定要帮益州刺史把面子找回来。
顺着这个思路,再去想她后面的叮嘱。杨知节明显感觉道,长公主似乎对益州刺史,有种不知如何放置的纠结?
为何是如此呢?
杨知节想着,他理着自己目前掌握的信息,思来想去,最终得出结论。
长公主应该是想拉拢益州刺史,但是或许因为各种原因如今还没开口,加上益州刺史自幼长在益州,甚少来京城,她们之间互相不怎么熟悉。
长公主用想拉拢,又因为各种限制暂时无法开口拉拢,所以才会有这么纠结的态度。
至于为何长公主金枝玉叶,如今又有不小的权利,却想拉拢益州刺史但是没有开口呢?
杨知节觉得这不难解释,如今长公主手下亲信,据他所知可全是大家族,其中出自四大世家的就有三人,而且都是嫡系,在帮长公主做事。
而益州刺史,虽然名满天下,虽然师从名师,虽然有那么多的虽然,但她却是出身寒门,与他们这些世家天然是两个阵营。
世家之间虽然也各自为战,但也是利益共同体,绝对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寒门变成新的、势力还不小的世家。
所以如果岑吟别来,注定会与现在长公主手下的体系所对立。
毕竟那位刺史也是大才,甚至名声比他们都响亮许多,自然不可能来了当个普通的下属,定是重臣级别。
但如今的局面,长公主不是蠢人,那位刺史也不是,所以长公主才一直没有开口拉拢。
但是杨知节也知道,自家主君日后要掌权,又身为女子,那同样是女子还名满天下的益州刺史就是必须要拉拢之人了。
杨知节懂了,这是要用未来同事的态度去对待,又要注意一下距离,同时还要找准时机暗示那位益州刺史,让她知道长公主对她的看重。
想通了这层,这次差事就真的没有什么困难了,杨知节也终于可以放松,好好看看外头的风景了。
随着车队渐渐驶入益州范围,眼前的景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路上的黔首开始多了起来,街道上有不少的商贩在叫卖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路上时不时会有学子成群结队地路过,或去城郊,或去书局。
其学风之鼎盛,其地区之繁荣,让人恍惚间以为自己回到了长安,又或者不小心走错了路,去到了许家所在的河内郡。
可这,只是益州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县城而已。
很快,这边的县令接待了他们。
县令看着年龄不是很大,与他们很多人都差不多,而且谈吐风雅,虽无世家子那般矜贵的气质,但却也非粗俗之人,看着像是什么寒门出来的。
杨知节忍不住想起一个传闻,据说岑刺史继承了她老师的性子,也如同当年的伊公一样对寒门多有提携,所以益州官员大多都是寒门。
岑刺史为了让他们举孝廉之路更通畅,便干脆让这些人拜她为师,以她的名义举孝廉出仕。
杨知节想着:如今益州能如此政治清明,怕是于刺史大力扶持寒门官员,打压当地豪强有不小的关系吧。
况且,这样的环境,加上益州刺史在当上刺史前的名望,这益州怕是已经成为她的一言堂了吧。
确实是很值得拉拢的一个人啊。
随行的其他几位世家子则没想那么多,县令在时还好,好歹算岑吟别名义上的学生,他们再如何放肆也不好当着人家的面议论人家的老师。
待县令一走,这群年龄本身就不大又是被宠大的世家子当场就讨论开了。
“这位岑刺史真的有些本事啊,难怪京城的大家对她一个女郎当刺史都没什么意见,她真的是当世大才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