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请留步我想买伞(2/2)
林酒低头看了看油纸伞,笑意冷淡。
“抱歉,不卖。”
霍正楷尴尬地咽下一口唾沫,这个搭话方式确实不妥。
林酒转身要走,霍正楷连忙拦住:
“抱歉,我刚刚看你……感觉你心情不太好。”
说着他摸出了自己的身份证,放在脸旁让她对比,“真实信息,我叫霍正楷。”
林酒看清了名字,随后麻木地掏出身份准备给他看,“我叫林酒。”
霍正楷愣了一下,面带歉意。
“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
活了20多年,他也是第一次遇到有人交换姓名还要用身份证来验证。
两人都……很实诚。
林酒把夹在腋下的伞拿到手里,“这是我妈给我的伞,真的不能卖。”
霍正楷更尴尬了,这个叫林酒的女孩儿真以为他是买伞的了。
他扯住衣袖,一本正经。
“不好意思,其实我在翡翠皇冠建国酒店的时候就看见你了,我有间自己的工作室,平时专注拍一些旅游风景、偶尔也会接一些商用纪录片素材,你手里的这把伞很精致……我想问问来历。”
从一个小物件扩展到一项传统手艺,这是常见的纪录片拍摄角度。
林酒思忖着,好一会后才点头。
“你……要采访吗,我时间可能不多,一小时够吗?”
“够!”
林酒扭着脖子朝昆明航空值机区看了一眼。
“那边人少,去那边坐吧。”
说是采访,但霍正楷完全没问问题,更像个倾听者。
林酒盯着伞,很平静地阐述了父母因伞结缘的爱情故事,说完还摘掉了透明伞套递给霍正楷,意思是你可以打开看看。
霍正楷摆了摆手,“我有个很冒昧的问题。”
“你问。”
“你好像很讨厌林家人。”
林酒毫不犹豫点头。
“嗯,不喜欢。”
林酒讲述故事的情绪毫无波澜,但字里行间却又压着恨意。
“能……再问个问题吗?”
“嗯。”
“我是个外地人,对云南本地的文化没有深入了解过,但前两天我受一个客户之托在固东银杏村拍摄,略微听到了一些荥阳村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事,目前,林氏一族是村子里保留油纸伞制作工艺最完善的一支手艺人队伍……你也姓林,父母又因伞结缘……”
这样的巧合稍一联想就能推敲她身份的特别之处。
“是的,我姓氏里的林就是荥阳村的林,林家人也确实制作油纸伞,有个长辈也评了非遗传承人称号,但我……和他们没关系。”
“没关系”三字大有文章可挖,但霍正楷点到为止,问多了总觉得是侵犯隐私。
林酒凝着油纸伞,深吸了一口气,抬起头望向后霍正楷。
“我这一趟本来是回家奔丧的,林氏油纸伞第9代继承人因车祸去世,但后来我和他们发生了一点不愉快的事,所以提前离开了……”
之后,林酒也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机场对一个认识不到几小时的陌生人倾诉委屈,可能是因为他身上凌盛的正义感,也可能是因为那件宽大的冲锋衣很有安全感。
听完故事,霍正楷默了一会儿,他没想揎拳裸袖,相反,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化传播者,他只觉得可惜。
戴望舒写《雨巷》,把油纸伞和丁香姑娘一起雕刻进了人们的记忆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油纸伞是传统工艺品之一,制作繁琐,且全部依赖手工,成伞周期较长,半年前,霍正楷和一个古装道具组去了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取材,看过若水堂琳琅满目的油纸伞。
为期半月,他初步了解了若水堂油纸伞从选竹、水浸、泡竹、蒸竹、晒竹、裱伞等72道工序,震撼于手艺人“较真”的执拗劲儿,而在林酒的控诉里,林家人手中握着荥阳油纸伞的精美,却会错意似的,忘记了传承的重点在于油纸伞,而不在林家繁冗的祖训上。
林家人弄错了方向,忙着守护森严、刻板的仪式上,也难怪会跌入困境,想着售卖林氏名号。
林酒捏了捏后颈,神情疲惫。
“我爸和我妈都是很守旧的人,他们一辈子都在做伞,这把伞是我爸的得意之作,从削竹到裱伞上色,绘制图案都是全手工,他们坚持古法制伞,但是拦不住其他人偷懒、想挣大钱。”
霍正楷眸色一凛,“我帮你。”
帮……帮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