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骑兵、甲胄(1/2)
次日,
清晨起床,
又是被李昌仪细心服侍洗漱的一天。
高殷顿感幸福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李昌仪服侍好高殷之后,又继续抄写翻译兵书,今天就差不多翻译完成了。
九月初未,
高洋派遣担任使命的官员到四方,观察风尚习俗,慰问百姓疾苦,严格管理地方官员,厉行廉洁公正,兴利除害,务求保持安宁。
如果法令有不适合当时情况的,治政措施有对办理事务不周到的,详细地说明得失,返回时上奏。
甲戌,将祖宗的灵位迁移到太庙。
六月十五,
高洋发布了一道诏令:“近来风俗放荡,浮华攀比日益滋长,家裹有吉凶的事,务求争胜奇特。”
“婚姻丧葬的费用,车辆服饰饮食的奢华,动不动就耗尽一年所得的资用,来谋求一天的富裕。”
“又有奴仆佩戴金玉,婢妾穿着丝绸,开始以首创为珍奇,后来以超过先前的为华丽,上下贵贱,不再有等级差别。”
“现在国运正是求新的时候,想要除掉以往的弊端,达到质朴回归真淳,将百姓纳入正确的准则。”
“可以衡量事物详细订立条文法规,使得节俭得到适中的程度。”
尤其是六月十五发布的这道诏书,是高洋最有名的一道诏书。
告诉百姓不要奢侈,不要耗尽一年的物资,来谋求一天的富裕。
高殷这边学习兵书,学得天昏地暗,脑细胞都消耗严重了。
春去秋来,历时两个半月。
在李昌仪贴心的指导下,总算是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对打仗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古代战争要想胜利就得人多打人少,以少打多胜利的战争太少了。
伤亡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一旦超过这个数,士兵就会崩溃。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诸侯王们纷纷引入五胡骑兵。
胡人骑兵参与中原内战,频繁的战争催生出马镫这种划时代的技术。
经过考古学界不懈的查证发现,西晋时出现了最早的马镫,不过都是单侧的马镫,是上马的辅助工具。
后来骑兵们发现踩着马镫很稳定,于是乎自然而然地发展成双马镫,最早的马镫出现在五胡十六国。
有了马镫,骑兵才能坐得更稳,高速奔跑时就不怕掉下马来。
骑兵的武器也从砍杀型的戟,变成刺杀型的马槊。
马槊就是长枪,骑兵拿着这种武器,高速奔跑后击刺步兵,杀伤力相当恐怖。
双马镫、马铠、马槊三大要素加起来,让骑兵拥有了速度、力量、防御三方面的压倒性优势,对步兵方阵的冲击越来越狂暴。
所有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冲击战术。
汉族和胡族的骑兵战术,历史性地融为一体了。
北朝爆发过一次沙苑之战,西魏军60个重甲骑兵居然把东魏十几万人的大阵切断成两半。
“上马持三仗”一种是马槊,刀,远战的弓矢。
因为骑兵超强的穿刺力,便需要速度的配合。
因此骑兵最怕陷入敌阵中,尤其是面对严阵以待的步兵方阵的时候。
有时候需要骑兵打攻坚战,具状骑兵由此诞生了。
当然,也可以称为重骑兵,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到了南北朝已经很常见了。
人与马都身披重甲,又有骑兵的冲击力,还有步兵的防护力。
但是铠甲造价成本太高,数量不会太多。
后世李世民也只有三千玄甲军,就是具装骑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