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为太子效命(2/2)
高殷看着府库里面的盔甲和刀剑,他轻轻地抚摸着盔甲,感受着盔甲的质感,有了这些盔甲和刀剑,自己可以招募一支两千五人的军队,再加上原先的五百具装骑兵,和五百步兵,自己就有一支三千五百人的部队了。
第二天一早,高殷就带着刘桃枝、斛律业、独孤善三人在五百精骑的护卫下,前往邺城的乡下募兵。
募兵只有三点要求,符合其中三点的优先录取
第一:越穷越好,最好是吃不上饭的那种。越穷才有奋斗的欲望,才能奋勇杀敌。
第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油嘴滑舌,阿谀奉承的一个不要,这样的人关键时候容易动摇军心。
第三:背景越简单越好,孤儿、父母早亡的,家里种地的优先录取。
经过了七天的招募,终于招募了两千五兵丁,高殷率军返回邺城,先把原先的军官派到新兵中当军官,这样自己就可以更好的控制部队,刘桃枝、斛律业、独孤善每人各领一个军,每军人数一千人,没有高殷的手令任何人不得调动部队,违令者斩。
高殷觉得军中必须赏罚分明,必须保证士兵的军饷足够丰厚,才能更好的统领全军,高殷就改革了一下军饷的制度,他不把饷银发给各级的军官,他按照名册给士兵发放饷银,高殷还会亲自把饷银发放给每一个士兵手中,发完以后还会搞个三问三答。
高殷给了刘桃枝一个眼神,示意他开始,刘桃枝领会后,扯着嗓子大喊道:
“咱们吃谁的饭呀?”。
“吃太子的饭”。士兵们齐声回答道。
“咱们穿谁的衣呀?”刘桃枝紧接着问道。
“穿太子的衣!”士兵们齐声回答道。
“咱们是给谁效命呀?”刘桃枝又问道。
“为太子效命!”士兵们齐声回答道。
高殷很是满意,他需要一个完全效忠于他个人的一支部队,这样才能在与晋阳勋贵的斗争中占据优势。
高澄死后,高洋意识到了国家不能只有晋阳鲜卑这一支军事力量,所以他创建了百保鲜卑和勇士。
这也是他能坐稳皇位的原因,他可以用嫡系部队去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徒。
自己打造一支部队再吸收高洋的嫡系部队,自己就会对高家宗室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到那时候自己就可以放开手脚去干,彻底扫平障碍,把邺城牢牢地攥在手里。
经过了两个月的磨合,高殷的部队配合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进驻巴州的部队也准备出发,高殷率军与可朱浑元汇合,三日后大军从邺城出发。
临行前高洋把儿子叫来嘱咐道:“可朱浑元乃是当世名将,带兵打仗之事听他指挥,万万不可掣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