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知州任上几多事(2/2)
记下的这些东西是为了过后发给抚台,表明巡查春耕的政绩,自然要写得好看些。
小半个时辰后,看了六七块田土,绕过一处小山包,一行人又回到了刚过来的那一处。
这边老农少年已经松散了田土,犁放置到一边,正在种麦苗。
贾琏再见了,便招呼安边县县令到跟前,问道:“这还是绥州郊外,按理来说百姓应该算得上富足,不说自家养牛来用,总能轮流借耕牛来使使罢,如何还要费力背犁?”
这安边县令是三年期满平调来此上任县令的,已经又是两年,对百姓民生还算熟络。
此时听到贾琏发问,他心中稍稍发紧,答道:“回大人,我看两人面上,那少年没有饥色,老者没有病色,这家中过得确实还算富足。今日出来,应该只是补种那一亩之地,才未有借来耕牛浪费。”
话说得好听,但贾琏没有经验,便再差赵天梁过去问。
不一会儿,赵天梁回来,道是确实如此。
安边县令因此面露喜色,心中庆幸。
贾琏身后,绥州通判和绥州主簿这时都是在动笔,不知在写着什么。
“我看过你的履历,在此之前已经做个三任地方县令,经验确实老道。如果没有其他差错,今年的上计便给你记忧。”贾琏微微颔首道。
“多谢大人!”
于是一行人离开,重返官道上,准备去下一处田土,走到哪算哪。
路上,贾琏忽的想起一件事,再次将安边县县令喊来。
“去年十二月中旬,我还在担任承运使,返程路过绥州时,曾经给一劳役手书,叫他带着承运使司的车子离队看病,结果却一去不返。”
“大人的意思是?”案边县令疑惑道。
“你有无见过那人踪迹?承运使司的特制板车应当显眼才是。”
“并无…”
得不到结果,贾琏没有再问。
莫非真的是看错了人?那厮毁弃信用逃了,但因何而逃?
去年腊月等久等不至,出发北上时,贾琏让赵天梁赵天栋在陕州城内打探,结果却发现那牧民一家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莫非是像武家村一般,阖家投施贼去了?
这个想法就着实有些荒诞了,就是施贼害得牧民一家破产,走投无路下搭着帐篷在陕州城脚过活。
“等一日见了那厮,就请他先吃三拳,浪费洒家难得的好心肠……”
心中思量完,贾智深将琐事抛开,稍稍提升了马速。
“都快些,上午看完安边县,午后要去到平边县,两日要将绥州走完。”
这话他身后众人只勉强答应一声,一县之地,哪里是那么好走。
……
陕青之地二月底,冰雪几乎都消融尽了。
去年下得好一场大雪,埋了不知多少房屋,但不管熟悉还是不熟悉农事的人都知晓,还有个‘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今年应当是个上好收成年景。
躲了凛冬,出来春耕的农人脸上也因此多了份笑意。
临近黄昏,在一干随行人员叫苦不迭之下,贾琏当真是跑到了平边县这边,停在一处坞堡前的麦地里。
“又是坞堡一座。”
州同知行走在田垄间,摇头叹道:“陕地也是刁民多,越是大户越是如此,屡屡有不顾朝廷法度的举止…”
此时安边县令已经回转,赶来随行的平边县县令听得这话就是一惊,忙去看知州大人脸色。
治下这处坞堡主家是谁,平边县令可早就打听到了!
贾琏离得不远,因为这话转头道:“那坞堡如今正在我名下…”
“不过!”州同知凝声感慨:“如今施贼肆掠,衙门鞭长莫及,百姓聚众自保也是自有一番道理,还能助力拱卫衙门!”
末了,他才看向贾琏,做恍然大悟的姿态:“原来竟是知州大人身先士卒!教家中抵御贼寇至此,着实为我等楷模!”
赵天梁在贾琏身后暗自点头……这官当得不错,就算是在荣国府里,也少不了一个管事的位置,他还有得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