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京中暗流 林冲的春天(1/2)
几天之后,又是一次朝会。
包拯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转道了丞相府。
进门之后,丞相王延龄见他满脸怒气,不由问道。
“希仁,你这是何为?”
包拯面目冷肃地拱手道:
“王相,包某不解,你为何任由那兖王胡来?”
原来今日的朝会上,王延龄竟然同意了兖王主政。
如果兖王不带兵进京,包拯还没有这么反感,但兖王现在的做法,直接让他认定为乱臣贼子。
王延龄是他的老师,所以才直接上门质问。
王延龄并没有辩解,而是从身后书架上取出一封书信递了过去:
“希仁,这是官家送来的密信,你看看吧。”
包拯一惊,连忙道:“前线有消息了?”
说着,他也没有客气,直接接过信件看了起来。
看完信后,他大为惊喜道:
“我大宋竟已大获全胜?陛下也没有受伤?好好好!”
随后,他满是抱怨道:
“为何王相不公布捷报?”
“若有此封捷报,兖王怎敢作乱?京城也不会人心不稳!”
皇帝虽然没有把曹斌派回京城平乱,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
最少要给可信的臣子一点信心,免得他们不知所措。
因此信里也并没说明皇帝受伤的情况。
王延龄摇摇头道:
“就因为如此,本官才妥协退让,一旦让兖王得知消息,我怕他会狗急跳墙。”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提前准备,待陛下大军返回,一举将兖王擒获。”
他也是没有办法,看着兖王越来越强硬地态度,若是再不退让,恐怕兖王会直接逼宫登基。
而且他的猜想并不差,如果不是突然收到皇帝返京的消息,恐怕兖王已经采取强硬手段了。
不过这也怪他先前不够果决,在传出皇帝兵败受伤的谣言后,李昭明就曾来请示,打算全城戒严。
只是他怕影响太大,没有做出快速反应,以至于错失先机。
皇帝临走之前让他临时兼任枢密使,若没有他首肯,就算殿前都指挥李昭明也不敢随意调兵。
“王相,你打算如何准备?”
见到皇帝书信后,包拯也放松下来。
王延龄沉吟了一下道:
“希仁来的正好,你拿着我的手令,去见李昭明,先让他暗中整顿殿前司,准备接应陛下。”
包拯点点头道:
“包拯明白了,我这就前去。”
出了丞相府,立刻让蒋平等人护着他前往忠武候府。
李昭明是老国舅李继隆之子,姑姑是太宗的皇后。
他自己虽然不太出名,可他爹却是百战名将。
太宗时期,李继隆纵横沙场,几乎战无不胜,称为大宋第一名将也不过分。
什么西夏李继迁、李德明,被他打得跟孙子似的。
连耶律休哥也做过他的手下败将,可惜死得早点。
李昭明现年四十五岁,一直担任殿前司都指挥使。
这是个从二品的差遣,级别最高的实职武官,也是曹斌的顶头上司。
由此可见皇帝对他的信重。
不过这次他被辽兵伏击,也只得卧病休养了。
包拯见他包得严严实实,不由皱了皱眉道:
“忠武候,你的伤势要紧吗?”
李昭明见包拯来访,就知道有紧要的事,连忙起身活动了几下道:
“包大人放心,我还能动,是不是王丞相有事吩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