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一睹“应龙”的雄风(2/2)
总工程师肖鹏盯着监测数据,满意地点点头。
他转身吩咐身旁的助手:“把这套发动机送去总装车间,尽快进行导弹的联合测试,我们要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让‘应龙’在长空翱翔!”
历经数月的辛勤攻关,“应龙”号智能反舰导弹的各个部件终于齐备。
在总装车间,当最后一颗螺钉拧紧的那一刻,一款闪亮的新型武器呈现在众人眼前——
它全长10米,完全采用隐身设计,外表光洁如镜,在炫目的灯光下熠熠生辉。
从鼻锥到尾翼,所有肌理都透着现代科技的气息,仿佛是来自未来的利刃战士。
“首长,这就是‘应龙’的样子,怎么样,帅不帅?”
叶森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介绍道。
“帅!太帅了!”
张云龙点头称赞:“它不愧是咱们智能反舰的王牌,光是外形就给人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我相信,有了它,定能为海防注入新的利器!”
“这还只是个开始,‘应龙’的真正威力,要等到实弹测试的时候才能见分晓。”
“我已经向军委申请了靶场,相信用不了多久,咱们就能一睹‘应龙’雄风了!到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之侧目,为之震撼!”
“应龙”号智能反舰导弹的首件样机在总装车间落成,一场针对细节优化的技术会审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各位,从理论设计到样机问世,咱们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但‘应龙’毕竟是一款前无古人的新型武器,在正式投产前,我们还要对细节进行反复打磨,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来看一下导弹的气动布局问题。”
张恒走到投影大屏前,调出“应龙”的三维模型。
“从风洞实验的结果看,当前的布局在高超音速状态下还不够理想,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阻力,我建议对机翼前缘和尾翼根部的曲率进行微调,让气流更加顺畅。”
气动专家刘晨赞同地点点头:“没错,我这里也有一组优化后的参数,通过数值模拟,阻力系数可以再降低5%左右,这对导弹的射程和机动性都大有裨益。”
众人仔细端详着屏幕上的气动云图交流起来。
“尾翼根部确实还有优化的空间,我看可以再向内收敛2度。”
“前缘的曲率也可以再圆滑一些,这样激波的影响能够降到最低。”
一个全新的外形方案渐渐成型。
大家的目光转向了“应龙”的心脏——智能制导系统。
“目前,制导系统的软硬件都已经初步到位,但在算法模型的鲁棒性上还需要提升,我们要让‘应龙’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也能保持高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