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函谷大梁(1/2)
“这位大人物会不会……”白玉玉试探的问。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问题,不用说明白。”莫逸信回答。
“星辰下照山成型,在天星作用下自然形成的龙局帝座才最有力量,叫做先天局;人为后天形成的垣局要弱很多,叫后天局;占据先天之气的人和占据后天之气的人进行竞争,高下立见。”
“《撼龙经》云:
昆仑山脚出真颜,枝枝脚是破军山。
连县走出瀚海北,风俗强悍人粗顽。
生儿三岁学骑射,骨鲠刚方是此间。
山来陇右尖如削,尽是狼峰高更卓。
此处如何不出文,只为峰多反成浊。
高山大陇峰多尖,不似平原一锥卓。
行行退却大散关,百二河山在彼间。
大缠大护到函谷,水出黄河如阙环。
低平渐渐出熊耳,万里平原似如砥。
大梁形势亦无山,到此寻龙何处是。
识得星峰是等闲,平处寻龙最是难。
若无河海与淮汉,渺渺茫茫不见由。”
“上面这段话详细讲述了中华南龙从昆仑山源头,经连县,过瀚海北,跨过崇山峻岭,出大散关,经函谷关,黄河水出万里平原,经熊耳,到大梁,讲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
“知道函谷关在哪儿?”莫逸信问道。
“知道,以前去旅游过。”白玉玉点点头说。
“大梁呢?”莫逸信又问。
“知道知道,距离吃小笼包的地方不远。”白玉玉回答道。
“嗯!你的地理知识还不错。”莫逸信夸赞道。
“函谷关到大梁中间的区域,形势少高山,大多是平原,平处寻龙最为难,想借助天星之力,就要在这处平原上找到真龙脉,在上面合理布局才会最具效果,若无河海及淮汉,渺渺茫茫不见由,何其难哉!”
“我也在研究风水玄学,怎么没有看到你这种内容?”白玉玉有些疑惑。
莫逸信眼皮一抬,来了兴趣,原来此女是同道中人。
“你也学习过玄学?”
“是啊,我也经常看这方面的书籍,你等等。”白玉玉说完话站起身上楼去了。
不一会,她手里拿了几本书下楼来,来到茶几旁坐下。
莫逸信接过她手中的书一看,一本《阳宅三要》,一本《葬法要诀》,还有一本是《韦千里命稿》。
莫逸信把书摞好放在茶几上,笑了笑。
“也么样?这些书值不值得一读?”白玉玉有些心虚。
“当然值得一读,但是研究玄学是一回事,应用玄学又是一回事!”莫逸信回答。
“怎么讲?”白玉玉问道。
“大千世界中研究玄学的人多不胜数,但真正精通的人能有几个,真正能应用的又有几个!你见过几个能看的准的?”莫逸信反问道。
“凤毛麟角!”白玉玉若有所思。
“会看书的人很多,能看懂这方面书籍的人却少了很多,这些书籍大多都是古文,很多现代人把这些文言文编译成白话文书籍,但事实上这些搞编译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解读的对不对!”
“况且,那些真正掌握玄机的人万中无一,甚至比例更小,他们好不容易悟透天道,怎么会毫不吝啬的写出来教会你,他们通常用晦涩难懂的谶言,主观上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何况这些观象问道的方法本身就奇妙无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岂可是一言两语能说明白的,这是研究玄学的一大难关。”
白玉玉静静的听着。
“即是有人看懂了,成为高能大士的几率也很小,在实战中想从纷繁万化的象中剥离出真相,更是难上加难,需要长期修行心法。”
“什么心法?”白玉玉问道。
“别以为那些远离凡尘、隐居山林之中人是闲来无事,其实他们就是在磨练心志。”
“人秉天地灵气,一开始孕育在母体之中,心脏、大脑、感官基本同时关联发育,其他器官也相继发育,接收到第一次来自外界的感应刺激,就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经过分娩、发育、成人,再到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每分每秒都会在大脑中抹下印迹。这一过程中,人发育成形成象,逐渐走向旺盛,本性却在不断泯灭了,当人形象开始衰退,人的本性又会裸露出来,如同水高石没,水落石出。人的本性就是孕育自身的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在人体内自主流转,从外象看是心脏自主搏动产生生命的动力。”
“大脑具有自主记忆功能,会无差别记忆各种信息,进而产生自主意识,意识的力量会逐渐增强,直至有能力影响体内气机的自主运转,这叫主观能力,随着主观能力的增强,会逐渐影响并取代先天之力,也可以称为客观能力,这就是人体衰退的过程,当人感受到危机,能够意识到主观能力不能取代或压制客观能力,就叫开悟,开悟之后,就是修心养性,修心养性就是要回归本我,逐渐消磨掉自己的主观意识力量,顺先天而为,也叫顺道而为,返璞归真,这样才能精准的感受天地玄机、众妙之门。”
“修心是掌握玄门术数的根本。这一道难关寻常人根本领会不到。”
“《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老子对天道的描述很贴切,也只能传其形,不能得其神。光明又好似暗昧;前进又好似后退;平坦又好似崎岖;崇高又好似峡谷;广大又好像不足;刚健又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从视觉上讲,最洁白反而又象含有污垢;最方正反而没有棱角;从听觉上讲,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从意念上讲,大到没有边界。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这就是修心要达到的境界。”
“寻常江湖骗子,只是粗略记忆一些术数皮毛知识,谈不上勤而修之,登堂入室。根本不懂修习心法,只是逞口舌之能,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只捡别人爱听的讲,骗骗吃喝罢了,一旦言中,也是偶然,这种江湖中人是绝大多数,为了谋生,情有可原。”
“如何修心?”白玉玉问道。
“我修修行是以《道德经》为主心法,也参看了王阳明的心学。”莫逸信回答道。
“是不是叫道德经神功?你修炼到了第几重啊?”白玉玉好奇的问。
“叫神功是贬低它,什么样的神功都不能与之匹敌。”莫逸信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