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揣着金碗去要饭(2/2)
“我还记得1973年的那次北欧四国巡展,光是第一站丹麦的门票收入就高达五万四千刀。”
回想过去,余建仍然记忆犹新。
不过冷不丁的被江澈问到这个问题,难道说江澈是想让故宫的文物走出去,到国外办巡展?
巡展时间不用太长,可门票收入却很可观,确实是个好办法。
“我的天呐,怎么又转到门票上了,就那么点门票够干啥的。”
“那你想说什么啊?”
听到江澈否定巡展,整的余建不会了,瞪着黄豆眼,吧嗒吧嗒的瞅着江澈等待他的解答。
“门票卖的再多,能有周边赚的多?”
“你出国那么多次,没见到国外的电影院除了售卖电影票,更多的还是售卖电影的周边!”
和这种半管理半做研究的同志聊天是最累的,脑袋里感觉除了相关的知识,其他都是空的。
“我也想啊,可是你看看‘服务部’,好些小猫两三只,好多时候都没有人。”余建委屈道。
“就这你还委屈上了?”
“你看看店内卖的是正常货吗?”
仿制的三彩,无论造型还是色调都比外边做得地道;二是用废弃的金砖凿制的砚台。故宫大殿里墁地的金砖泥料细腻,烧制讲究,都是当年费时费力精制而成。用金砖做的砖砚,外面套上一具随形的硬木砚盒,还真有几分澄泥砚的味道。
另外修复厂仿制的古画当然也好,像展子虔的《游春图》和顾闳中的《夜宴图》,还有郑板桥的‘竹子’和宋人的‘山水’,那都是几可乱真的功夫,但价钱吓人,挂在那儿都快成镇店之宝了。
这些商品当然都是好东西,可却表错了情。
什么是‘外宾服务部’,说白了就是接待外国游客的商店,里面只收外汇券。
可这些老外哪里懂这些,当然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国人懂这些,知道是故宫里的老师傅制作,也想买,可他们却没有外汇券,也只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这就像别人常说的,选对赛道比努力更加重要。
“那您说这里该售卖那些产品合适?”
听了江澈的解释,余建这才恍然大悟。
之前看到老外进进出出都是空着手,余建还在心里暗骂这些老外不懂好东西。
现在才醒悟,文化不同,自然选择也各不相同。
他们只是一帮文化工作者,也没个明白人帮他们参谋,店里卖的产品也都是想当然挂上去的。
论到产品的售卖,眼前这位可不就是行家嘛,还是全球头一位在电视上进行全球直播的牛人。
想到这里,余建两眼冒光的看向江澈。
“这里的好东西啊,我看您还是另外找一个门帘整一个小店儿,要么是针对港澳台和海外的华人同胞售卖,要么就是对内销售。”
“反正都是卖钱嘛,只要有顾客买走就成,何必进行筛选呢。”
“对于欧美的游客我的建议是制作一些民俗产品,亦或是能够代表故宫的手工制品。”
“再说到刚才的话题,咱们单位那么多好手艺的老师傅,只要找到老外们喜欢的产品,还能愁销路了?”
“只怕啊,制作的速度跟不上销售的速度喽。”
“甭管是折扇,亦或是前朝的服饰,这帮老外肯定狂买。”
“相信我,老外们好这口。”
相比这个时代的土著来说,江澈可比他们多了几十年的信息差,当然知道欧美人的喜好。
“咦,这到是个好主意。”
确实,好东西自然遇到欣赏它的人才能卖上价格,卖得动。
欧美人不懂水墨画,不知玛瑙翡翠的文化,但是华人懂啊。
特别是江澈的那句‘只要能卖掉,管他谁买走。’,这个给他打开了思路。
就在余建思考的时候,江澈却突然否定了刚才的建议。
“刚才的主意不是挺好的嘛,怎么又不行了?”
“不是不行,而是感觉刚才的不成体系。”
“我又细想了一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有些不符合故宫的气质。”
“咱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你等等,我再好好想想。”
不多久,江澈便和余建说出了最终的方案。
江澈刚刚还说‘只要能卖掉,管他谁买走。’,可转头又说要弄‘洋人馆’、‘华人馆’、‘国人馆’这不就又把自己关起来了么。
刚刚江澈就是在思考,为什么要设立这些馆,何不如直接融合成‘游客服务部’,对产品做好价格定位,面向所有游客开放。
想到面向所有游客开放,江澈想的更深入了一些。
游客走了这么多路,肯定又渴又累,为何不在里面开设供游人休息、吃饭等服务大厅。
这里可是故宫,全完封闭的场所,独一家的买卖怎么可能不红火。
听完,余建拍案叫绝,连连说佩服。
回想自己以前带着老婆孩子到外面游玩,里面的小卖部都人挤人,人挨着人,想买瓶饮料解解渴都要排好久的队。
自然对江澈这个升级版的‘服务部’十分认可。
可是下一秒,余建又愁上心头。
故宫里一千多名职工,要是说到手艺,那是一个不服一个,可说到做生意,这些家伙往后抽身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
无人可用,再好的点子也成不了事。
再一个,按照江澈这种布置操作下来,想要搞好可是要花不少银子。
这个月职工们的工资还是上级部门给的救济,哪里有余钱做新的投资。
“哎!!!”
余建现在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真是,没办法的时候愁,现在有办法了也让人犯愁,这叫一个什么事儿!’
“怎么又叹气?”
“不满意?”
“也是,这里可是以前的皇宫,总不能太商业化,有些不太符合这里的气场。”
“老余,别急哈,我再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
见到余建叹气,江澈还以为是自己的办法不够好。
琢磨了一下,太商业化了和故宫有些不搭,于是又埋头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