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方法总比问题多(2/2)
不过单从独立个体的人来说,意义则是多样性的,一人一世界,每个答案都是正确的,你读书是有意义的,他吸毒也是有意义的,我酗酒抽烟也是有意义的……
以前听高中同学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只是时间性的存在(貌似是出自《火影》),我觉得很有道理,人的意义,首先应该是成就自己的梦想,虽然这句话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显得一文不值,好似童话一样可笑,不过这是大众的视角,大众的视角并不等同于你自己的主观视角,世俗的情人节、巧克力、鲜花玫瑰、钻石黄金……我嗤之以鼻,视若粪土,宁可要木石前盟,也不要金玉良缘,虽千万人,吾往矣!曹公点赞。
我比较喜欢一句话,懂得世俗,却不世俗,更精确的说应该是内方外圆,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众灵之长,最大的原因在于思考,而不在于建功立业,追逐财富与美名。简单来说,就是千金难买我愿意!
这样看来《白鹿原》里面的朱先生也是世俗中人,他的【方】只对他来说是正确的,那些隐居深山的隐人轶士,他们的选择的治己治世方法是否是错误的呢?不妨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那些唯利是图,发国难财的商人,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他们的卑鄙,或是伟大属性怎么界定的,界定的标准是不是【于我有利】【于我有害】呢?
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世界是无色的,只有思想和浊眼是五颜六色的。
佛家说要看破红尘,那么大众认识的【看破红尘】多是放弃七情六欲,我觉得不以为然,这里的【看破红尘】应该是看破尘世中的种种眼花缭乱,乱人心智的相,从中萃取出自己的方。(让自己的【方】顺应大地苍天的频率,则必能随风扬起九万里)
套用上面那句话——虽千万相,吾往矣!
道家中的无为而治,应是得心应手的自由,而不是真的放浪形骸之外。(无为而治是随心所欲的自律)
人是有欲望的啊!食色性也,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肉体上的必然属性,不过这就跟上面所提到的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自律是有矛盾冲突的,成功的方式就摆在那里,只不过就像一座桥,桥上有刀山火海,滚油大风,只有真正有勇气有毅力的半身才能踏过去,才能够到达目的地,更多的人则是惊慌失措的原地逡巡,调头鼠窜。
不疯魔不成活,真正的大毅力者都是疯魔者,都是世俗眼中,格格不入的傻子,阿甘点赞!
敬业计划,格物致知,能够将这三点知行合一,书写出一个优雅的【诚】字,则必然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