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乡试(三)(2/2)
他便决定将本道题放到最后解答,就这么翻过此页,看到第二题。
第二题虽难,却比第一题好上许多。
“好生德恰民不范上。”
其实,这句话原文出自于《尚书·虞书·大禹谟》,整句话为“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简单的意思就是身为君主要爱惜生灵,执行仁政,能够深得民心,百姓就不会冒犯官吏。
王晟思索片刻,就决定从德字入手进行破题,进而佐证德政亦是要惩罚适当,奖赏分明,才能深受爱戴。
他不清楚,是否本场考试中会出律的部分,只能将自己所见所闻,参涉其中。
其它的题目,王晟也在往后一一写明,可唯独第一题,还是摸不着头脑。
他望着不远处眉头紧锁的同窗,突然灵光一现,想到这句话,不正是毛传中的注释吗?
原文本是《诗经·采薇》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想来诸生都略有耳闻,这句话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可是,这句话在毛传之中,注云“君子能尽人之情,故人忘其死。”
刹那间,王晟就提笔将这两句话齐齐写到草纸上,忍不住勾起嘴角,无声在心里默叹:“妙!”
如果众人只读《诗经》本经与《朱子集传》,就无法看透这道题目,自然就谈不上破题与解题,王晟对出题之人深感敬佩。
当然,现在不是感叹的时候,得知此事,最重要的是解题。
后世的注释中,大多将这句话定义为将士卫国之慨与思想之情相结合的产物。
王晟刚下笔,打算从戍卒悲叹自己苦痛的心情破题,进而写到家国情怀,便在草纸上写了两行字。
他突然眉头一跳,心下一惊,瞬间顿住,重新将目光投向题目。
假使放上原文,自己从将士的归来再离去之中破题,算不上偏题,也能承接后世的记忆。
可是,现在是在越朝科考,这题的题目是选自毛传注释!
在毛传注云中,不是后世通常的解释,而是将此处定义为统治者在派遣戍卒时的勉励之言!
王晟一顿,感慨万千,好在下笔之时,又思索一番,否则这样破题,将与取士无缘。
这下子也让他心中明白,后世注解与现在所在之处确有不同,不能单单凭借着后世的经验,就直截了当地片面解题。
题在何处,注解在何处,便依据题来破。
他沉下心来应对,写完此题,仔细检查完,翻到后三题,查看破题是否正确,有无将后世的习惯带至此处。
好在,出题之人理智尚存,只有这题出自毛传,其他题目与此前考题并无不同。
他心中的重担卸下,方才搁下笔,检查忌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