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乡试(四)(2/2)
他早早入睡,又按时醒来,洗漱完毕,将香囊与木板放回原位,就坐在原位活动手指,准备开考。
“咚——”
衙役敲打着铜锣,于睡梦之中的考生也被这巨大的动静吵醒,立即起来准备。
当然,自然也有考生深睡不醒。
这时,衙役不上前提点,若在考卷下发前醒来,纵使没有时间洗漱,但实在称得上幸运。如若在考卷下发之前,还未曾起,那么这位考生,也将被扶出考场。
正巧,距离王晟不远处的一位考生,因此断送了自己这次的乡试路。
他眼睁睁地看着那人被扶出,心中庆幸自己提前醒来。
王晟打开发下来的卷子,看着题目,应当是“论”。
“仁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
王晟不能在自己所读的书籍之中查询到这句话的出处,却能明显感受到,他所传递的思想,即“万物一体”。
他思索片刻,就决定紧扣“仁”字展开论述。
四书五经中有多处提及“仁”的思想,王晟在纠结过后,选用《论语》与《孟子》的相关内容进拆解详述。
因为,若是单单只谈“仁”,不谈“仁”如何做,这也就达不到万物一体。
他首先简述了四书五经中有相关的内容,因此“仁”对于诸多学子,是一个风向标,仁者是当代儒生都应该值得追求,而“以天下万物为一体”正是仁者追求的崇高境界。
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是仁者,王晟笔一顿,从孟子提及的“四心”出发,佐证人人都有自私的想法,可是,如何将个人的自私与当朝的需求相结合,就是身为仁者应行之事。
王晟在论述如何做仁者,运用孔子的“君子有三畏”,说明要身为仁者,最先做到的是敬畏自然规律,也就是天命,顺带说明敬畏天命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合规律,合广大百姓的愿景。
其次,“仁”不止有仁者,还有仁政,这里巧用《孟子·公孙丑上》的话:“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进一步论证。
当然,光说仁、仁政这两者还不够,落脚点应该在一体上。
无论是仁者,还是实行仁政,本质上都是让越朝人过得更好。
我们本来就是一体的,无论是寒门世家,还是庶民流民,都是我们的子民,要齐心协力,共同为我国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王晟借用自己曾看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他查阅过后,如前日一般,流程并未发生改变。
须臾之间,下午的乡试卷已然发到王晟的手上。
他错愕地发现,下午的乡试卷考的不是自己以为的策问部分,而是律法部分,也就是“判语”,还有五道题!
好在王晟此前早已准备,开考信号发出后便寻到相应的法律,一一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