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藩王心思(1/2)
朱棣现在有些烦恼,他奉命率领大军北出,令宁王、齐王等人率大军迎战胡人。
可是现在的问题他们也就是打到了彻彻儿山,也就是在大宁城北边,俘元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这看似是打赢了,可是也就是一小股敌人。
按照大明现在的习惯,俘虏数十人、打败了千余人的敌军,谈不上大胜。
“四哥,我等还是要继续出兵。”朱权就说道,“现在这么点军功,倘若回朝必然受训。”
齐王朱榑有些不满的说道,“鞑子不南下,我等有何办法?若是他们龟缩不出、避而不战,这草原茫茫的,我们去哪寻这些人?父皇责怪,如何能责怪?是我们避战畏战,还是我们不够血性?”
朱权不满的说道,“七哥,父皇有意令我们出兵。这一次出兵若是能斩获颇多自然最好,若是不能斩将俘敌,也该做好一些事情。”
“你大宁不得安宁对吧?”朱榑有些不太乐意的说道,“我青州兵马尽出,还能如何?是胡人不战,非我不战!”
朱榑想回去,这一点朱棣和朱权也都明白。
别看朱榑自负勇武,可是真的要说他是有多少带兵的本事,那也难一言难尽。
其实这一次出兵,朱榑实际上是不太支持,如果是独自领兵还没问题,可是他现在就是在打下手,立军功的机会很少。
而且这一次出兵的原由说起来是大宁附近出现了胡人的踪迹,这对朱榑实际上没有什么直接的威胁,他当然没什么紧迫感了。
朱棣非常不高兴,看着朱榑说道,“老七,不得妄言!”
环视大营,朱棣直接说道,“妄言退兵者斩!本王不能斩,绑缚京城由陛下、太孙论罪!”
这一下朱榑也不敢说什么了,他可以不给朱权面子,有些时候也可以不太在乎朱棣的态度。
但是真的要是回到了应天府,朱榑怕的人就比较多了。在老朱面前,他肯定也就是规规矩矩。
而那个看着和善、亲近的侄子,和当年的那位皇兄一样,本质上就是表面亲厚,一边宽慰一边打压,恩威并施的手段使得非常纯熟。
朱棣表情严肃,说道,“朝廷出动兵马十万,岂能无功而返?”
俘虏数十人、打败千余人的小部落,在朱棣的眼里就是无功。这样的一些战绩,在他看来不值一提。
如果十万大军就是这么点战绩,那就成为了耻辱。
“四哥,去打兀良哈秃城。”朱权直接说道,“兀良哈部多有不服,当威慑之!”
听到朱权的话,朱棣颇为欣慰,不怪父皇将朱权封在大宁!
在大明建立之后,老朱对蒙古族人采取招抚政策,基本上是有才能者,一体擢用。大明的羁縻卫所很多都是这些蒙古部族的头人为明朝的官,可是时常会有一些反叛。
虽然在捕鱼儿海之战后,蒙古不少部族投降,兀良哈三卫部众也不例外,他们反叛后又来进犯大明边疆了。
“四哥,咱们打下了兀良哈,这才能让那些贼子安稳。”朱权继续劝着说道,“若是这次声势浩大出兵,再不能有所成,实在对不住父皇。”
朱棣非常肯定的说道,“绝不回师,若是现如今这次回去了,怕是再难有机会了!”
朱棣坚决的态度让很多人松了口气,对于现在这么点军功,大家都不满意。如果不取得更大的一些军功,大家肯定是不会甘心的。
这些人都是一些好战分子,除了齐王那样的之外,很多人还是觉得现在回师,想要再取得出征的机会就难了。
所以哪怕现在看起来有点劳而无功,可是大家都不愿意放弃,还需要继续坚持下去。
持续的出击,不只是要将大宁附近的一些小股部族给扫除了,也要将可能有一些隐患给解除掉。所以有些比较大的部族,该解决的还是要解决掉。
听到朱棣的决定,心里最踏实的就是朱权了,要不然他的压力势必要增加。别人不是驻守大宁可能感受不到压力,朱权能够感受到这些啊。
藩王三卫,朱权觉得他手里的三卫,再加上一些朝廷的卫所,还是有不小的压力。
朱棣可以说是一言九鼎,主要是因为在朱权等人面前,他这个四哥还是有些话语权。
在大明如今的宗室当中,秦王朱樉地位和能力出色,自然也是威望最高。而晋王朱棡能力、战绩出色,在其他兄弟面前也从来都不需要客气。
然后就是燕王朱棣了,除了是皇帝第四子之外,也是因为他带兵打仗的本事确实非常出色。就算是面对三哥朱棡,朱棣也都不虚。
朱棣有朱棣的烦恼,朱棡这个时候也有自己的烦恼。
带着弟弟们出营,看到自家二哥骑着马耀武扬威的过来,朱棡顿时来气。
朱樉有些倨傲,看着一众弟弟们,“你们带着数万大军出征,就是如今这点战果?”
朱栴、朱桂等人有些尴尬,也觉得非常憋屈,可是在面对朱樉的时候也不敢瞪眼,这个二哥可不好惹。
朱棡就瞪着朱樉,问道,“二哥,这是你说的,还是父皇说的?”
朱樉瞬间变脸,得意说道,“父皇和侄儿自然不会说你们,父皇向来偏爱子嗣,侄儿素来敬仰你们。这是咱说的,实在是你们太不成器,与你们这般多兵马,打出这点战果,连鞑子都找不到,这像话吗?”
看着这个无法无天、臭不要脸的二哥,朱棡也是没办法了,说到底这个二哥没人管的了。
玩笑之后,朱樉严肃说道,“你们几个不得朝大宁寻敌,明白了没有?”
蓝玉就越众而出说道,“秦王殿下,臣以为鞑子多半是在大宁附近。”
“不准!”朱樉瞬间严肃起来,手持马鞭指着蓝玉,“我敬你是凉国公,念你以往有功。你给本王记好了,不许朝大宁方向寻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