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礼崩乐坏的开端:曹刿论战(2/2)
他们认为在战国时期,沬和刿是同音通假字。
而且时代也是同一时代,也是同在鲁国。
不过就事迹而言,这应该是两个人。
曹刿的记载在左传之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帮鲁国打赢了长勺之战,以穷国,弱国,打赢了当时的强国。
其表现就是一个谋略超人的军事家。
出身方面也是在鲁国危急时,自荐上去,说起来也算是小人物改变历史。
要知道,长勺之战对战国时期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而曹沬的记载,那就不一样了,先说出身。
曹沬是以勇力过人,而被鲁庄公带在身边的。
正因为他勇武过人,鲁庄公三次拜他为将,让他三次出征。
结果是三战三败。
战败那就得割地,自古以来,尽是如此。
鲁庄公当时就派他去和齐国商议割地的事情。
可在会盟的时候,曹沬拔刀挟持了齐桓公。
不但不割地,还要齐国将之前打败他,占领的土地归还。
这事情齐桓公还答应了,事后还没反悔。
嗯......这事情干的吧,你要说他不光彩,那确实不光彩,这要说起来,那都属于是赖账了。
但是他是为了国家领土,这点还真没太多好说的。
只是这样干,绝对不是什么好主意。
也就是当时管仲劝住了齐桓公,齐桓公才没有反悔,不然的话,这会盟一结束,鲁国就等着齐国的大军报复吧。
就从史书记载的这两事情来看。
曹沬和曹刿要是同一个人的话。
那这事情就解释不通了,以曹刿的谋略,应该不可能三战三败,即便是败了,他也不敢拿鲁国去赌。
属于是诸葛亮干了张飞的活了。
所以曹沬和曹刿,应该是两个人。
虽然曹沬不算什么,但曹刿可是真改变了大历史的。
按照左传的记载,他的出身不高,在长勺之战后,便也没什么记载了。
似乎是打赢这一仗后,就消失了一般。
但凡史书上,能多给曹刿一两个镜头,那也不至于有人将他和曹沬算成同一个人。】
网友【弹幕】:“博主可能有一点不知道,曹刿和曹沬真可能是一个人。
你以为的曹刿善谋,曹沬莽夫,其实对春秋时期的各国来说,这两件事是一样的没品。”
网友【弹幕】:“博主,你知道长勺之战的意义为什么大吗?
因为这一战不单单是鲁国胜了齐国那么简单,这一战的真正意义,是它终结了一个时代。”
网友【弹幕】:“曹刿论战,礼崩乐坏的开端。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那是因为春秋时期打仗讲礼仪。
我这边动了,你那边没动,我以为你没准备好,我再回来准备一下,等你准备好再说。
结果我这边冲了两次,你都中场叫停,到第三次的时候,我这边的人体力士气消耗的差不多了,你终于准备好了?
这叫什么?这叫不要脸。
这要放在战国时期,齐国就不可能退两次,直接就一鼓作气,把鲁军冲了。
曹刿论战,那赌的就是齐国知礼,不要脸则无敌。
而曹沬劫齐桓公,赌的也是齐国知礼,知道齐国碍于礼节不会报复。
这两事情就特么是一个性质。
所以要说曹沬和曹刿是一个人,那一点毛病都没有。”
网友【弹幕】:“不管曹刿是不是曹沬,他们两人确实是小人物改变了大历史,礼崩乐坏的开端自此开始。
后面孙子出现,直接给春秋礼仪来了致命一击,春秋变战国,义战荡然无存。”
网友【弹幕】:“曹刿论战和白衣渡江算是一个层面的计谋了,曹刿的谋略是什么懂了吧。”
网友【弹幕】:“所以说,人的底线,谁先放下谁就赢了。”
网友【弹幕】:“赢?战国时期,鲁国可没什么镜头了,要是一直保持春秋礼仪,鲁国应该不至于灭吧。”
网友【弹幕】:“鲁国的灭亡,那可就得提及楚国了,只能说鲁国遇到更不讲礼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