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路见不平拔刀助(1/2)
喝了会酒,时迁从舱外走进来,道:“船主、艄公、舵手都是本分人,大伙安心饮酒赏景便是。”
武松和时迁是过命交情,相处十分随意,但石秀、庞万春、康捷和刘承启都对武松敬畏有加,都有些拘谨。
时迁是何等精明人,当即坐下来活跃气氛,猜了几轮拳,喝光了几坛酒,场面立刻热闹起来,连扈三娘、彩荷和春桃都喝红了双颊。
武松体恤那四个跟班,叫他们在外面也摆了张小桌,大吃大喝起来。
船行一日,傍晚时分到了吕梁洪镇,众人下船寻了一家客栈,庞万春则带着四名跟班住在船上,为的是监视船主。
武松现在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这次出行务必要小心再小心,确保万无一失。石秀和时迁都是谨慎人,武松将路上行程交由他二人安排,最是省心。
前两天还算新鲜,到了第三天,扈三娘就开始觉得无聊,忍不住和武松吐槽:“坐船还真不如骑马,虽然累了点,但可以四处闲逛,现在每天困在巴掌大的船上,无趣的很。”
武松也是年轻人,亦有同感,于是道:“咱们又不急着赶路,半个月总能到苏州,既然这样,路过繁华城镇便下去逛一逛,也给太湖兄弟带些礼物,怎样?”
既然武松发话,石秀和时迁虽不甚情愿,却也只得说好。
就这一路慢慢悠悠走来,和游山玩水相似,船主乐得喜上眉梢,他行船多年,从没见过这么阔气的客商。武松一众每天都下船大采买,船上的东西越堆越多,往往前日买了的,今天又不喜欢,便都送给了船主。
就这么一路经过淮安、宝应、高邮、扬州,这一天来到了瓜州,眼看到太湖最多不过两三日路程,一路平安无事,大家都不禁松了口气。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武松到了瓜州津渡下船,忍不住向西望了望,暗自叹了口气。
非是武松多愁善感,只因他想起了王安石。神宗熙宁九年,在江宁府城东门和钟山中间,有一个叫白塘的荒僻地段。五十六岁的王安石就在这里修盖了几间房屋,种植了一些树木,稍稍整理成“家”的样子。
住所被称为“半山园”,仅供遮风挡雨之用;没有垣墙,没有邻居。
如果王安石能成功,现在的宋朝会是什么样子呢?想必总比现在强得多吧。
武松有心去瞻仰王安石旧址,却也知道不该再旁生枝节了,瓜州向东才是江阴、苏州。
带着石秀、扈三娘和两个丫头下船闲逛,买了些本地特色吃食,打算回船上再吃,忽见前方集市中人群扎起堆来,似是有热闹可看。
“咱也去凑凑热闹,没准是耍把戏的。”扈三娘抢先走了过去。
武松跟了过去,他身躯魁梧,在人堆里如鹤立鸡群,就是扈三娘也比大多数男子高挑。只见人群围拢正中央,一对少男少女直挺挺跪着,少年手里抱着一块木板,上写四个字“卖身救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