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开篇激战1860 > 第37章 两江总督(章尾有辅文)

第37章 两江总督(章尾有辅文)(1/2)

目录
好书推荐: 开局一把鱼叉,穿进兽世当老大免费阅读 妖刀黑血免费阅读 逍遥王爷入赘忙免费阅读 将军小姐进京奇遇记免费阅读 刑部打工守则免费阅读 大荒经文免费阅读 横断虚空免费阅读 陆总,您这个是相思病!免费阅读 七个姐姐皆天骄,只好觉醒系统了免费阅读 武侠世界里的魔法师免费阅读

陈济方正式开府两江,是同治四年下半年的事儿了。

要说这一年,大清国内的糟心事儿,还是不老少。不过这反倒是为陈济方,间接提供了契机。

原本坐在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上的,是曾国藩。

契机发生在同治四年四月的下旬。负责围剿捻军的清军主帅,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在高楼寨中了埋伏。

此战,清军七千精锐被歼,僧格林沁也未能身免。

消息传来,清廷震动。

在此之前,僧格林沁所部,已经是大清可用的,为数不多的经制部队了。因而僧王,更被清廷“倚为长城”。

如今僧王兵败身死,让朝廷失去了能够直接掌控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今后大清国的内外战事,只能依靠湘、楚、淮、商团等,这些汉人的地方武装。

更紧要的问题是,此战之后,捻军势力大增。他们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北方,对京畿有一定的威胁。

朝廷可不想在京城边上,再现咸丰三年曾出现过的局面。因此急须找人接替僧格林沁,领军收拾乱局。

清廷的人选,是曾国藩。旨意也很快就下达了。

于是,曾国藩将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师剿捻。

可问题是,此时湘军已经大半被他裁撤,他手中已无多少可用之兵了。

朝廷给他的方案是,剿捻由他作主帅,兵力则以淮军为主。

为了协调利害,清廷还命李鸿章出任山东巡抚,负责后勤事宜。配合曾国藩的剿捻行动。

曾大人北上剿捻,按理说原来的总督之职无需开缺,最多找人代他署理即可。

但这时,朝廷里有人说话了。

奕?领衔的军机处提出,两江地方,特别是江南地区,是大清重要的财税来源地,关乎国家命脉。

此前江南经过了十余年的战乱,破坏严重,急需恢复。如今战后重建,关系重大,必须有人坐镇才行。

因此,枢臣们建议另外推选一人,实领两江总督之职。

而他们推举的这个人,就是陈济方。

当然,陈家人为了这个提名,也得主动放弃一些。

出于遵循朝廷的惯例,也是为了不让人家觉得,陈家人有包揽两江权柄之嫌,陈济云和陈济怀,早已主动申请,开去了在苏省的官缺。

陈济生则是因为军费奏销,和海关税收的事情,暂时被留任。

于是,就这么定下了。

然后,钦差大臣曾国藩就北上了。

他提出的剿捻方略是,“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

然而,捻军势力正处巅峰。而曾国藩更是无法有效的驾驭淮军。

因此,曾大人的剿捻工作,很不顺利。

导致,朝廷对曾大人,很不满意。

后来,京里面决定换将了。

再后来,李鸿章接替了曾大人的位子。

而曾大人则转任了直隶总督。

李鸿章接办剿捻事务后,陆续将淮军大部调往了北方,而且还持续的进行了扩军。淮军的军力,由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的西北,从前几年就出现的回乱,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以致当地军政糜烂,朝廷屡次换将,也难有进取。

无奈之下,清廷选调左宗棠为钦差大臣,陕甘总督。让他率领楚军,赴西北平乱。

回乱与捻军,有些勾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免费阅读 贞观风流免费阅读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做太上皇免费阅读 寒门天子:开局灾年,我带着全村造反免费阅读 满门忠烈,我为大乾第一妖孽免费阅读 红楼之江山多娇免费阅读 桃花女将要退婚,被迫称帝她哭了免费阅读 芳明1128免费阅读 嫡子无双免费阅读 大唐:奸臣聊天群免费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