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争议初起(1/2)
第16章:争议初起
幸福村的小广场上,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洒下来,将人们的身影拉得细长。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了田野里新翻泥土的气息和不知名野花的淡淡香气。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太规则的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或疑惑、或担忧、或急切的神情,激烈地讨论着王强带回来的机器人和无人机的事情。 李建国站在人群中央,他的额头微微皱起,神色凝重地说道:“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吧。这新科技到底能不能用在咱们村,咱们得好好合计合计。”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试图从大家的表情中读懂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张秀英首先发言,她双手叉腰,声音洪亮而急切:“村长,我还是觉得不靠谱。咱祖祖辈辈都是靠自己的双手种地,这突然来个机器人,谁知道会不会把咱的地给弄坏了。再说了,这得花多少钱啊,万一赔了咋办?咱可都是靠这土地吃饭的,不能瞎折腾啊!”
她的眼神坚定,充满了对传统农耕方式的执着和对未知科技的恐惧。 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是啊,咱可不能冒这个险。”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附和道,他用粗糙的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我种了一辈子地,就没见过这新奇玩意儿,心里没底啊。” “还是老办法保险。”另一位大爷抽着旱烟,缓缓地说道,“咱别瞎折腾,万一弄砸了,全家老小都得跟着挨饿。” 王强听到这些反对的声音,急得脸都涨红了,他挥舞着手臂,大声说道:“各位长辈,你们不能这么想啊。现在外面的世界都在发展科技,咱们村要是不跟上,只会越来越落后。这机器人能省好多力气,产量也能提高不少呢。你们想想,咱们每天辛苦劳作,收入却那么微薄,如果有了这些新科技的帮助,咱们就能轻松很多,也能赚更多的钱啊!” 这时,村里的老学究李大爷缓缓开口,他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慢条斯理地说:“建国啊,这事儿可得慎重。新科技是好,但咱也得考虑咱村的实际情况。这机器要是坏了,谁会修啊?咱们村可没有这方面的能人。而且,操作这些机器也需要技术,咱们这些老农民能学得会吗?”
李建国听着大家的争论,心里也很纠结。他望着远处的山峦,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引进新科技有风险,但不尝试又怎么能改变村庄的落后局面呢?他转过头,看着争论不休的村民们,说道:“大家先别吵,咱们再好好想想。这新科技也许能给咱们村带来新的机遇,但也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咱们不能盲目决定,也不能轻易放弃。” 人群中,一个年轻的媳妇小芳怯生生地说:“村长,我觉得可以试试。我们家孩子上学需要钱,如果能多赚点,哪怕冒点险也值得。” 她的丈夫大刚立刻瞪了她一眼:“你懂啥?这要是赔了,咱们家就完了。” 小芳委屈地低下了头,不再说话。 一直在旁边默默倾听的赵大叔清了清嗓子:“村长,我觉得可以先小范围试验一下,如果效果好,再推广。这样既能降低风险,也能让大家看到实际的成果。” “赵大叔这个主意不错。”王强连忙说道,“咱们可以先选几块地试用一下机器人和无人机,看看效果怎么样。” 张秀英却反驳道:“那也得花不少钱呢,这钱从哪儿来?”
大家又陷入了新一轮的争论。 就在这时,村里的会计刘梅匆匆赶来。她手里拿着一个账本,气喘吁吁地说:“村长,咱们村的财务状况不太乐观,如果要引进这些新设备,资金是个大问题。” 李建国眉头皱得更紧了:“这确实是个难题。” 这时,一直在外打工刚刚回村的李强站了出来:“村长,我在外面打工攒了点钱,可以先拿出来支持村里的试验。” 大家都惊讶地看着李强,他憨厚地笑了笑:“我也希望咱们村能发展起来,不再这么穷。” 李建国感动地说:“李强,你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这钱不能让你一个人出。” 讨论一直持续到太阳渐渐西斜,天边泛起了绚丽的晚霞。小广场上的气氛依然热烈,大家各抒己见,谁也不肯让步。 突然,一个小孩的哭声打破了僵局。原来是张秀英的孙子调皮跑摔了一跤。张秀英赶紧去哄孙子,大家也暂时停止了争论。 李建国趁机说道:“今天先讨论到这儿,大家回去都再好好想想。咱们不能急于一时,要做出对村子最有利的决定。” 村民们渐渐散去,小广场上恢复了平静。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在思考着幸福村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第二天,李建国一大早就去了镇上,他想咨询一下农业专家的意见。专家给他详细介绍了机器人和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和优势,并提供了一些成功案例。李建国听后,心中更加坚定了引进新科技的想法。 回到村里,李建国召集了村里的几个骨干,包括王强、赵大叔、刘梅等,一起商量对策。 “我觉得咱们可以申请政府的农业扶持资金,再加上村民们自筹一部分,应该能解决资金问题。”刘梅说道。 王强接着说:“我可以联系一些厂家,看看能不能争取到一些优惠和技术支持。” 赵大叔点了点头:“咱们还得组织村民进行培训,确保大家能熟练操作这些设备。” 李建国说:“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咱们分头行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建国他们四处奔波。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申请政府资金需要繁琐的手续和审批流程,联系厂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一些厂家觉得幸福村规模小,不愿意提供太多支持。 就在大家感到沮丧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位神秘的访客。他自称是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的经理,名叫林正。林正表示对幸福村的情况很感兴趣,愿意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幸福村的农产品要优先供应给他的公司。 李建国和村民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接受林正的条件,虽然能解决眼前的困难,但可能会失去一部分自主发展的权利;不接受,又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办法。 张秀英坚决反对:“这不是把咱们村给卖了吗?不行,绝对不行!” 王强则有些犹豫:“也许这是个机会,咱们可以先发展起来,以后再慢慢想办法。”
村民们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李建国再次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个决定关系到幸福村的未来,不能轻易做出。 就在这时,李强带来了一个消息。原来,他在外面打工时认识的一个朋友在一家大型农业企业工作,愿意帮助幸福村联系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且没有那么苛刻的条件。 李建国喜出望外,立刻让李强联系他的朋友。经过一番沟通和协商,对方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需要幸福村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合作方案。 李建国带领村民们日夜奋战,终于制定出了一份完善的方案。对方看后非常满意,很快就派来了技术人员和资金。 幸福村的新科技引进计划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 在准备引进设备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些村民担心新设备会占用大量土地,影响他们原本的种植计划。还有人担心新设备会产生噪音和污染,影响村里的生活环境。 李建国和王强等人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解释新设备的布局和环保措施。他们承诺会合理规划土地,确保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种植,同时会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噪音和污染。 经过艰苦的努力,大部分村民终于消除了疑虑,但仍有少数村民坚决反对。其中,张秀英的邻居李大爷就是态度最坚决的一个。他甚至在施工现场阻挠施工,与工作人员发生了冲突。 李建国得知后,赶紧赶到现场。他耐心地劝说李大爷:“大爷,咱们这都是为了村子好。新设备能让咱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您就相信我们一次。” 李大爷气愤地说:“我不管,你们这是瞎搞,会毁了咱们村的。”
就在局面僵持不下的时候,王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邀请李大爷亲自去已经使用了新科技的邻村参观,让他亲眼看看新科技带来的好处。 李大爷一开始不愿意,但在大家的劝说下,终于答应去。 在邻村,李大爷看到了机器人和无人机在农田里高效而精准地工作,农作物长势喜人,村民们的收入也大幅提高。他的态度开始有所松动。 “也许,这玩意儿真能行?”李大爷自言自语道。 回到幸福村,李大爷不再反对新设备的安装,但他还是有些担心:“要是出了问题,你们可得负责。” 李建国连忙点头:“大爷,您放心,有问题我们一定解决。” 设备安装调试的日子里,整个幸福村都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的气氛。孩子们好奇地围在周围,眼睛里闪烁着新奇的光芒;大人们则在一旁小声地议论着,既期待又有些忐忑。 李建国亲自在现场监督,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王强则忙着和技术人员沟通,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就在一切看似顺利进行的时候,突然,一台无人机出现了故障,直直地坠落在地上。这一突发状况让现场的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 “这可怎么办?刚装上就坏了!”人群中传来一声惊呼。 张秀英的脸色变得很难看,她忍不住抱怨道:“我就说这东西不靠谱,看吧,这就出问题了!” 李建国的心里也“咯噔”一下,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对大家说:“别慌,咱们先看看是什么原因。” 技术人员迅速对坠毁的无人机进行检查,发现是一个关键部件在运输过程中受损。 “需要更换部件,但是新的部件得从外地调过来,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技术人员的话让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 这几天的等待对村民们来说无比漫长。有人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担心后续还会有更多的问题。 李大爷叹着气说:“这还没开始用就出问题,以后可怎么得了啊。” 就连之前一直支持的小芳也有些动摇了:“村长,要不咱们还是算了吧。” 李建国鼓励大家:“这只是个小挫折,不能因为这就放弃啊。” 终于,新的部件送到了,无人机重新安装调试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