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成龙参佛探生死,领悟因果明心性(1/2)
话说十五岁的妙成龙,和十二岁的道雅萱以及李世成,这年跟随帝师会坛主何晓娜,在鹿泉山地师会总坛学习帝师手记,探寻佛道至理。鹿泉山深处,林木葱郁,除了气势恢宏的帝师总坛,还坐落着一座庄严的佛学寺院——鹿泉寺。这座寺院由女王冯妙元亲自筹建,当年她不辞辛劳从西域恭迎佛法,只为弘扬教义、昌盛华夏。金帝师从西域高僧般伽弥陀处习得的心法,也被以文字形式珍藏于鹿泉寺内。
闲暇之时,妙成龙便会踏入鹿泉寺,沉浸在佛法的世界中。寺内藏有一本父亲金帝师所着的《西域记讲法要》,他翻开第一讲,内容正是关于生命的生死真相与因果报应。
“生命在世时,是妙明的佛性道体、妙觉如来,方能维系生命的正常运转。但若佛性道体的妙明觉性永恒不灭,为何人死后,这觉性却无法再支配众生的生活?”我曾如此发问。
上师解释道:“人活在当下的每一个念头里,念念相续,便是生的流态。人之见闻觉知,一作是念,我们在这其中无法察觉此种种想念,是因为念念流发,这就如同流态的水会隐藏流动的事实。当念头不再延续,便呈现出世人所认为的‘死’态。身体会腐朽,但念想源自本然的觉性,恰似大海中的浪花,大海就如同觉性,风如同业力,浪花则是念头。念起性觉,性觉必明,生命又能明了六根器作。由此可知,‘死’不过是人们对身体过度执着的虚妄认知。但人们的念想是业力牵引下的菩提觉性本然,又怎会消逝?”
我又追问:“既然如此,身体机能虽已丧失,业力习气却依旧存在,如此我岂不是无法解脱,尘劳何时才是尽头?”
上师反问:“世人降临世间,皆是凭借念想心,也就是说中阴身,投入母体。你仔细思索,自己最浓重的习气是什么?”
我如实回答:“淫欲情想与食欲最为强烈,其次便是贪好与憎恶,我活着时,念头大多围绕这些而生。”
上师解惑:“这便是淫欲能孕育生命的缘由,也是新生命诞生后即刻需要进食的原因。活着时,你围绕这些界定‘我’与‘我的’;死后,仍会因‘我的’生出‘执我’之念,从而承受果报。实际上,这一切都不过是菩提妙明觉性本然,活着时候,本就虚幻,非是我的,况且身体死后之说呢,又如何归属自己呢?所以说,无我即无生。”
我继续问道:“若无我即无生,是否就能脱离生死轮回?”
上师答道:“如今你已领悟菩提真相,证得无我境界,心性不颠倒。即便念头起而承受果报,这果报也并非真正的束缚,此为不昧因果,不昧因果便是无生。为何如此?只因心性不颠倒,便能安住于菩提本然之性,随念头生灭而不动摇,又怎会有生死之说?念起念灭,就像白云飘于天空,无论白云如何变幻,天空始终不变。同样,若不执着肉身,对一切无挂无碍、无所恐惧,便是了脱生死。”
我思索后说道:“如此说来,死后万物皆空,唯有觉性之念为真。若不迷失,念起即觉,无论投生何处,都能明白一切皆非实我,菩提自在无碍,如此则当下即无生无死。若迷失其中,念起便成尘劳,陷入无尽苦海,即便身死,仍会在轮回中流转。”
上师点头:“正是这个道理。”
我面露忧虑:“道理我已明白,但我‘我执’深重,唯恐死后再度迷失,念起妄尘,执着自我,重入轮回,将本无的虚幻当作真实。趁我还活着,该如何才能彻底摆脱‘我执’?”
上师语重心长:“你总想着死后还有个‘我’,这本身就是执念,如此必将在来生承受果报。因为你会追寻那个‘我’,从而迷失菩提,这便是隔阴之迷。如今你已悟得菩提,知晓死后与活着并无二致,所谓生命世界只是念想流态的假认,当下就应随顺清净觉性,如此念头便如无念,果报也不再是果报。即便业想轮转而名投胎,也不会迷失菩提,又何须惧怕苦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