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水泥(2/2)
其他的用法却相当具有想象力,不只是一部分汉廷贵族跟着刘盈开始学习使用水泥构建房屋,重载的运煤铁路上,钢筋混凝土轨枕早就压制了涂了焦油的枕木,各类工厂对这耐腐蚀易浇筑的产品也颇为喜爱。刘盈是知道现代盐化工中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氯气与烧碱的电解槽一般就使用水泥构建的,可是却不知道一次工业革命中水泥的应用就已颇为广泛,在不锈钢承担起化工管线输运的重担之前,居然是水泥管路迎头顶上。
而不同的设备承担的任务不同,使用环境和时长造成的更换周期也不同,加上各处灌溉工程和井道的边缘化使用,内部划拨的水泥越来越多地流入黑市。刘盈建立的国企体系主要依赖内部划拨和立项用款,相当多的企业生产和销售完全分离,没有合理的资金流入,自然就不可能指望市场化商品结算。计划经济的噩梦一直困扰着他,刘盈也不可能轻易转向市场经济。
汉政权当今的体制本来就相当混合,理论上大司农才是国库的管理者,实际上相当部分的财政运行和福利发放都是套着少府这一皇家私库的名头,当然实际上的调拨又在户部。刘盈左手铸币税,右手大宗市场定价权噶韭菜噶的爽翻天,代价就是财税金融全都不分家,财政支出的来源大量源于国企超高技术水平带来的超额利润,同时大量的科研投资又被转化为实物花销由超级国企内部吸收。蒸汽机车、电动机、发电机、输变电线路大量的研发到现在都没收回成本,全靠刘盈从钢铁行业,经济作物种植业和丝茶瓷等日用品的生产中扣出利润支持。
但是考虑普惠因素,刘盈又没有从盐业等行业中提取过高的利润,相当多的行业本质上压根是在靠其他行业的利润强行扩张产能。同时企业内部也严重缺乏竞争机制。实话说,刘盈这一套全靠恩情运转的企业体系不出bug才是咄咄怪事。
刘盈原本以为能再拖一段时间,拖到自己退休,没想到还没起手做出几件大事,巨型企业的运转机制就已经乱了。往下走的道路,刘盈倒是心里有数,定资定产,货币记账,一团浆糊的局面,连统一化的会计记账体系都不存在是长久不了的。
至于为什么之前不做,很简单,人手不足。汉廷不是没有中央财政体系,但是主要大宗货物也就那么几件,粟米、小麦、稻米等几种不同的粮食及其多种形态,布匹,铜钱等。问题是一个工业化的工厂原料和产品种类就已经超过了三位数的量级,其中相当部分几乎没有工业领域之外的替代市场因而难以定价。
不经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高度垄断的原生工业化也只有穿越者才能做到了,但是在精算上就不免面临难题。刘盈和团队的精力也不足以支撑越来越庞大的摊子。故而他打算放手,至于以后如何重新公有化这些产业,毕竟不是他的任务了。
水泥产业作为与下游的基建产业联系最紧密的产业,刘盈打算率先剥离。吕家能不能撑住水泥大王的盘子都不要紧,总不至于毁掉了炉子,水泥厂的工人也较容易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