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人质王爷统乾坤 > 第51章 人才之本在学校

第51章 人才之本在学校(1/2)

目录
好书推荐: 深海迷航:在海洋里重生免费阅读 退婚后,被他小叔揽腰宠免费阅读 我刚中了五万亿免费阅读 结婚当天新郎被抢?行!我换人嫁免费阅读 末世女魂穿抗战年代免费阅读 四合院:升级词条,咱成了院霸免费阅读 你们救世,我来救你免费阅读 星铁:猫猫复兴丰饶免费阅读 快穿:漂亮炮灰真的不是万人嫌免费阅读 我,魔道至尊,从屠杀宗门开始!免费阅读

在武冈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新兴建的威溪水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之上,它不仅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水库的逐步建成,其蓄水能力不断增强,可以有效地调节水资源的分配,确保在干旱季节依然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农田。这意味着武冈州的农作物生长不再受到气候条件的严重制约,无论是稻谷、蔬菜还是瓜果等各类农产品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滋养,从而实现稳产。

当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而担忧时,一个新的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解决当前以及未来武冈州建设所需的人才问题?创办学校乃是重中之重。于是乎,在华在的主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办学运动就此武冈州拉开序幕。

华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扩大官学的办学规模。他决心要让武冈城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到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积极筹备并创办了一所名为“武冈示范小学”的学校。

这所小学专门面向 7 岁及以上的孩子们开放招生,旨在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取名为“示范小学”,是因为华在希望它能够成为全州其他乡效仿的榜样。他要求州所属的各个乡村都以这所示范小学为蓝本,各自创建一所属于本乡的小学,以便尽可能多地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们也能够进入官办小学就读。

通过这样的举措,华期望打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让更多的孩子不论出身何地,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开启他们充满希望与可能的未来之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的创办是为了十年后培养人才。但短期人才的需求也迫在眉睫,于是决定创办“长安书院武冈分院”,之所以不叫“武冈书院”,一是叫“武冈书院”太打眼,怕引起不必要地麻烦,二是华在现在还是长安书院的第一副院长,长安书院作为当时赵、华、夏三国公认的天下第一书院,无论是声誉还是资源,华在能用则用,省去很多的工作。

创办两所学校的奏折很快得到赵皇的批准,长安书院马院长也特别支持。

有了赵皇的支持,华在立即组织人手选址修建两所学校。华在亲自前往正在修建中的学校视察。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其中,泥瓦匠正精心雕琢着校舍的廊柱,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未来学府的庄严。

阳光洒落在大地上,华迈着稳健的步伐,亲自来到了那片正在如火如荼修建中的学校工地。远远望去,只见工人们如勤劳的蜜蜂般忙碌地穿梭于各个角落之中。

靠近一些,可以看到那些技艺精湛的泥瓦匠们正全神贯注地雕琢着校舍的廊柱。他们手中的工具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随着工匠们灵巧的动作,一点点勾勒出廊柱精美的轮廓和细腻的纹理。每一刀、每一凿都蕴含着他们对这所未来学府深深的敬意与期待。

仔细观察这些廊柱,会发现上面雕刻着各种寓意深远的图案:有象征知识与智慧的书籍,有代表成长与进步的树苗,还有展现校园和谐氛围的花朵……这些细节无一不彰显着这座即将诞生的学府的庄严与神圣。而在一旁监督工程进度的负责人,则不时与工人交流沟通,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最高标准。

华在广邀各地贤才前来任教,不管是饱读诗书的老儒,还是初露锋芒的青年才子,只要有才学、品德端正者皆可入门讲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清末:新秩序免费阅读 天幕放映:在二战前,放二战历史免费阅读 大明:我朱雄英来了免费阅读 我嘉靖皇帝,成功修仙很合理吧免费阅读 臭山贼,朕怀孕了免费阅读 综武,绑定系统从秦王宫开始签到免费阅读 季凤文牧师二免费阅读 明末争雄免费阅读 烽烟谋局免费阅读 大唐太子:开局硬刚李世民免费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