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秘阁珍本风云(4)(1/1)
仁宗心中突然一亮,心想:“若能让二人合作,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化解他们的矛盾,何乐而不为?”
于是,仁宗缓缓开口,声如洪钟:“二位爱卿皆为国之栋梁,心系农桑,朕心甚慰。此书既珍贵,当集二人之长。林爱卿精于校勘,可率馆阁之士全力精校;苏爱卿熟知农务,便依校订之本著书。书成之后,同署二人之名,刊印四方,使我大宋农桑之学大兴。”
御批既下,众人皆服。林大人心中暗暗佩服仁宗的英明决断,脸上微微一红,上前一步,朝着仁宗深施一礼,口中说道:“陛下圣明,臣先前狭隘,险些误了大事,今后定当与苏大人携手共进,不负陛下所望。”苏大人也觉得皇帝的安排十分妥当,紧绷的心情瞬间松弛下来,他起身向仁宗谢恩,而后转向林大人,微微拱手,真诚地说道:“林大人,此前多有误会,还望海涵,往后你我二人当同心协力。”林大人连忙回礼,二人相视一笑,上前几步,双手紧紧相握,携手入秘阁,仿若志同道合的战友。
此后,秘阁之中常常灯火通明。林大人带着一群馆阁之士,埋首于书海之中,逐字逐句地校对,遇到疑难之处,便与众人研讨至深夜。只见他时而眉头紧锁,手托下巴沉思,仿若苦思冥想的智者;时而挥舞手中的湖笔,在纸上奋笔疾书,批注见解,仿若挥毫泼墨的艺术家。书桌上摆放着的茶盏,是汝窑烧制的瓷器,天青色的釉面温润如玉,那独特的釉色是汝窑工匠们反复试验,在特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运用特殊的配方烧制而成,仿若天赐的瑰宝,茶香袅袅升腾,为这紧张的学术氛围增添了一抹雅致,仿若宁静的音符。苏大人则依据林大人的校订成果,结合自己对农务的了解,奋笔疾书,将那些古老的农桑技艺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书写下来,以便百姓传阅。他坐姿端正,眼神专注,手中的湖州特制羊毫笔在纸上轻盈游走,柔软且蓄墨性强的笔头让书写流畅自如。羊毫笔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需选用特定产地、特定季节的羊毛,经过多道精细工序加工而成,仿若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经一年有余,一部厚厚的《详注齐民要术新编》终于问世。仁宗得知消息,龙颜大悦,在御书房中站起身来,来回踱步,难掩喜悦之情,亲为作序,称赞此书为“大宋农桑之瑰宝,济世安民之良方”。随后,此书颁行天下,各地州县如获至宝,依此书推广农桑新法。田间地头,农民们按照书中所授技巧耕种,粮食产量逐年攀升,仿若丰收的乐章奏响;织坊之内,织工们借鉴新法织锦,锦缎愈发精美繁盛,仿若绚丽的画卷展开。一时之间,《详注齐民要术新编》传为美谈,而仁宗这一御批决断,也成为朝堂佳话,彰显大宋重文崇学、君臣齐心之风范,为后世传颂,仿若璀璨的星辰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多年后,当人们翻开这本承载着北宋辉煌的农书时,或许不会知晓那段秘阁珍本之争的惊心动魄,但那书页间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林大人、苏大人以及仁宗皇帝为了文化传承、百姓福祉所付出的努力,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仿若永不熄灭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