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矜而好名,不及张虞(2/2)
“明公!”
阎象顺势起身,说道:“张虞与袁绍若起兵戈,必相争于河北。明公坐拥荆、豫,岂能无动于衷。以象之见,明公不妨趁二人交兵之际,率大军北上,从武关直取关中。彼时明公则能效高祖一统关东之势,并进剿灭张虞、袁绍二人。”
见阎象心急,袁术双手下压,笑道:“孤自有思量,我今助袁绍,则袁绍必胜;我今发兵助张虞,则张虞必胜。因此何不如先内安疆域,待张虞、袁绍二人力疲之际,再出兵北伐。”
在北伐上之事上,袁术早有考虑,他打算明年接受刘协的禅让,之后调孙坚回荆州,与他一同率兵北伐。张虞胜,他则取关中;袁绍胜,他则取兖州。
见袁术执拗于称帝,蒯越便无意提醒袁术,相比袁绍而言,张虞的威胁更大。
“明公,今张虞弗受公爵,当如何是好?”蔡瑁问道。
袁术思索片刻,说道:“那便不管张虞,遣人拜吕布为骠骑将军,封兖州牧。言世子无妻,愿与其成姻亲之交,让陈宫劝吕布送家眷至宛城。”
吕布率兵驰援徐州以来,与高干、曹操打了数场,双方各有胜负。尤其吕布在交手时,凭帐下骑兵再次大显神威,这让袁术渴望得到吕布效忠。
“诺!”
蔡瑁念及一事,说道:“明公,在臣极力劝说下,天子将于十二月册封公为楚王!”
“好!”
见蔡瑁效率拉满,袁术大喜过望,说道:“德珪不负孤之期望,待楚开国,我将封卿为尚书令。”
“多谢明公赏识!”蔡瑁谄媚道。
且不说袁术一步一步走向称帝,而今张虞正与左右谋士探讨出兵事宜。
“明公,据候骑所报,抄掠河北诸将各有所得。”
荀攸向张虞汇报,说道:“柯比出井陉,与黑山军并力烧掠赵地城乡,遭遇袁军大部遂撤;马超出滏口,破毛城,下涉县,掠数千百姓西归;阎行掠东郡,因东郡凋敝,聚千余流民西归;张君出河内,烧掠朝歌、魏郡民辎,与张郃相遇,败退归河内。”
“观诸部兵马进展,袁绍于滏口布置稍弱,毛城、涉县本为袁绍之所有,是为遏我军东出河北之据点,而今却被马超所据。”
说着,荀攸指着舆图,说道:“故明岁若讨河北,明公不妨自率大军出滏口,或是遣佯兵出滏口,看能否下赵国之邯郸。”
张虞点了点头,说道:“让四将速拟军报至安邑,而此番劫掠如有将校立功,则依军规封赏。”
“诺!”荀攸应道。
顿了顿,张虞看向贾诩,问道:“文和,观舆图多时,今可有见解?”
贾诩沉吟少许,说道:“禀明公,明岁讨河北,诩忧袁术会遣精兵出武关,故为防不测,恐需留兵驻守。”
“我军与袁术交好,岂会背盟取关中!”赵咨说道。
“盟约不足信!”
贾诩说道:“昔高祖与项羽于鸿沟盟约,高祖趁项羽撤军而袭之。今袁术志在僭号更姓,有一统天下之心,岂能不备袁术出兵关中?”
张虞负手而望舆图,赞同说道:“袁术非无谋之人,我若大胜袁绍于河北,以其心性岂会见我独霸,必会起兵伐我。而关中为我兵粮之所在,户籍占有半数,若被他所取,则我军形势危矣!”
之前张虞起兵伐关中,在打败李傕之后,纪灵占据了武关道。张虞为了交好袁术,表袁术的女婿黄猗为商郡郡守。而袁术如若有心伐张虞,将能率兵直逼长安,故张虞不能不备。
“君侯之前不是联络孙坚吗?”
赵咨说道:“孙坚欲据巴蜀自立,袁术岂会视若无睹,必会兴兵西征,故用孙坚可牵制袁术。”
贾诩摇头说道:“如孙坚背袁术而自立,袁术虽说会与之交兵,然袁术据有荆、豫,兵马实力雄厚,遣一将袭关中非难事。况孙坚狡诈,岂会甘心为我军所用。求人不如求己,关中非留兵马驻守不可。”
张虞沉吟良久,说道:“迁张丰为虎牙中郎将,领精兵三千守蓝田。如遇敌寇袭边,则董昭受其差遣。而敌军若众,孙资需发冯翊兵民驰援。”
在守家这种事上,张虞还是信任自家人。张丰追随张虞多年,早期随军征伐,但自下关中以来,张丰便镇守潼关,看守关中的东大门。而今有了弘农,且治所在河东,潼关的重要性下降。
是役伐袁绍,张虞本有意带上张丰。然今考虑到袁术有出兵关中的可能性,张虞只能让张丰继续守关中,从潼关改驻到蓝田。
说着,张虞看向荀攸问道:“公达,以为张丰能胜任否?”
“张将军性情严谨,寡饮酒,治军以来,少有差错。君侯用其守蓝田,并有董京兆辅佐,当能稳保关中。”荀攸说道。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