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活雕(1/2)
赵立强放下手中的设备箱,蹲下身仔细观察地面的铺砖。青砖呈人字形交错排列,缝隙间嵌着细小的鹅卵石,组成简单的几何图案。
“这种铺地方式不仅美观,还能防滑排水,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佩服。” 他伸手摸了摸砖面,“而且这些砖都是手工烧制的,每一块都有独特的纹路。”
张富贵的大嗓门从厨房传来:“各位老师,先别研究砖砖瓦瓦了!快尝尝刚出锅的槐花饼,凉了可就没这味儿了!” 随着话音,一阵香甜的气息飘来,混合着面香与槐花的清新。
众人循着香味走进正厅,八仙桌、太师椅都是老榆木制成,桌面上的纹理如行云流水。墙上挂着几幅竹编画,描绘的是村里的捕鱼、耕作场景。“这些画是三爷爷编的,” 张文大爷介绍道,“他年轻时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手。”
李婶端着热气腾腾的槐花饼上桌,瓷盘边缘还沾着几颗新鲜的花瓣。“尝尝看,面里掺了槐花蜜,甜着呢!” 她笑着招呼众人,围裙上沾着面粉,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周明远咬了一口槐花饼,松软香甜在口中散开。他环顾四周,木雕窗棂将阳光切割成细碎的光斑,洒在青砖地面上。
“张书记,这院子简直就是传统建筑的活教材,” 他感慨道,“每一处细节都能讲出故事,我们这次拍摄,光这个院子就能拍出一部纪录片。”
张文端起粗瓷碗,给众人倒上野山茶:“周导喜欢就好!其实这院子能有今天,多亏了林晓。当时翻新时,林晓带着一群人,硬是用了三个月时间,把倒塌的西厢房一点点修复起来。”
苏婉婷走到窗边,推开雕花木门,眼前是一个小巧的天井。几株翠竹倚墙而立,墙角的石臼里种着薄荷,微风拂过,送来阵阵清凉。“这个天井设计太妙了,” 她对身旁的张彤说,“既保证了采光通风,又营造出‘庭院深深’的意境。”
张彤笑着点头:“冬天的时候,我们会在天井架上玻璃顶棚,阳光照进来暖洋洋的;夏天就撤掉,晚上能坐在这儿看星星。有次还看到流星呢!” 她的语气中带着孩童般的兴奋。
陆野支起三脚架,开始拍摄天井的特写。镜头里,竹叶在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个画面太棒了,” 他对周明远说,“可以作为片子里的转场镜头,象征着从现代都市到古朴乡村的过渡。”
赵立强则蹲在回廊下,用手机测量着梁柱的尺寸。“这些木结构保存得这么完好,太不容易了。” 他指着斗拱上精美的彩绘,“而且彩绘的颜色还这么鲜艳,肯定用了特殊的保护工艺。”
张文大爷走过来,用旱烟袋敲了敲梁柱:“小伙子,这梁柱是金丝楠木的,当年老院主花了大价钱从山里运来。咱们翻修的时候,专门请了省里的专家,用传统的榫卯工艺加固,没动一颗钉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