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周宣王的政治经济手段(2/2)
周宣王还封其子长父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建立杨国。杨国的建立同样有着深远的地缘政治意义,在西周王朝的西北部地区构建起一道防线,增强了周王朝对该地区的控制力。西北部地区,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时常出现不稳定因素。杨国的建立,有效地加强了周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和统治。长父在杨国,积极发展军事力量,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合作,抵御了外部势力的侵扰,保障了周王朝西北部边境的安全。同时,杨国还在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周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周宣王在位期间,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然而,他绝不仅仅满足于军事上的胜利,在政治上也积极作为,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来重新树立天子的威信,在国家治理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决心。
周宣王在位时,下令大规模修建宫殿。宫殿的建筑工程规模宏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宫殿,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居住与享乐的需求,更是在彰显周王朝的统治权威与国家繁荣。宫殿的建筑风格庄重典雅,气势恢宏,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周王朝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水平。宫殿的建成,成为了周王朝的标志性建筑,向天下展示了周王朝的强大实力和威严。同时,命仲山甫前往齐国筑城这一举措,则是从战略防御的角度出发。在周王朝的东方边境,面临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一些少数民族时常侵扰边境地区,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加强东方边境的防御工事建设,可以有效抵御外敌的入侵,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齐国,在当时东方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它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是周王朝在东方的重要屏障。仲山甫前往齐国筑城,精心规划,严格监督施工过程。他组织齐国百姓和工匠,修筑了坚固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增强了齐国的防御能力。筑城的成功,进一步加强了周王朝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巩固了周王朝的东方防线。齐国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入侵,保障了东方边境的安宁,同时也为周王朝在东方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周宣王还大力效仿先祖兴畋狩之礼,在东都雒邑,今河南洛阳会见诸侯。畋狩之礼,在西周时期具有多重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军事活动的展示,更是一种政治与文化的交流仪式。通过在东都雒邑举行的这一盛会,诸侯们从四面八方齐聚一堂,共同参与畋狩活动。周宣王身着华丽的服饰,率领诸侯们进入狩猎场。在狩猎过程中,周宣王展现出了卓越的骑射技艺和领导才能,他的一举一动都彰显着天子的威严与风范。诸侯们也纷纷展示自己的实力和风采,相互之间进行着友好的竞争与交流。畋狩之礼结束后,周宣王与诸侯们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加强了与诸侯们的政治沟通与联系。这一活动,以一种看似传统却又充满凝聚力的方式,向诸侯们展示了周王朝的威严与实力,同时也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在周宣王的统治时期,西周的井田制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私有化现象逐渐出现。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周宣王采取了一系列变革经济制度的举措,其中包括 “不籍千亩”、“料民太原” 等。在古代, “修籍” 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农业经济制度,天子与诸侯需于每年民间春耕开始前在 “籍田” 上举行亲耕之礼,天子所拥有的田亩数量达千亩之多。这一制度象征着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土地的最高统治权。每年春耕时节,天子亲自率领百官来到籍田,举行隆重的亲耕仪式,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一仪式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政治象征,它向百姓传达了农业是国家之本的重要信息,同时也强调了天子对土地的所有权和统治权。
然而,周宣王即位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 “不修籍于千亩”,果断摒弃了这一传承已久的重要传统制度。这一决定引起了朝廷上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虢文公虽然曾极力进行劝谏,他认为遵循这一传统制度对于维护西周的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国家尊严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虢文公指出,修籍之礼是周王朝的传统,它不仅能够激励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还能够增强天子的权威和国家的凝聚力。然而,周宣王依然不为所动。他深知,当时的社会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井田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度下的土地公有逐渐被打破,出现了私有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开垦私田,井田制度的根基已经动摇。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修籍之礼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反而可能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事实上,周宣王时期的社会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井田制度,其根基已经动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私有化现象。由于井田制度开始出现私有化的状况,那些逃亡出井田束缚的 “民”,在 “太原” 地方建立了新的生活模式,不再遵循井田制度,他们采用自己摸索出的一套方式进行农耕生产。这些逃亡的百姓,在太原地区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发展出了与井田制度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摆脱了井田制度的束缚,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西周王朝在当时也未能成功将井田制度推广到 “太原” 地方。太原地区,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文化差异较大,井田制度在这里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面对这样的情况,周宣王前往太原 “料民” 的行为,实际上是审时度势的表现。他亲自到 “太原” 这一新开辟但人口复杂、经济模式特殊的地区,查看当地奴隶与 “民” 的生产状况。他深入基层,走村串户,仔细核查、登记户口信息,详细调查这些百姓是否有能力承担赋税等实际情况。周宣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实际情况来改革赋税制度。他希望能通过对赋税制度的调整,解决西周王室面临的严重财政困难,从而实现中兴西周王朝的宏伟目标。他深知,只有根据社会现实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周宣王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从边疆治理到国内政治建设,再到经济制度的变革,全方位地应对西周王朝面临的挑战,试图重现西周王朝的辉煌盛世 。他的这些努力,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在他的统治下,西周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未能彻底实现中兴的目标,但他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为西周王朝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