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南下的战前动员与出征(2/2)
林思琪赶到烽火通讯营,简明扼要地向负责人传达了指令内容和紧急程度。通讯营里,气氛紧张而忙碌,报务员们迅速就位,手指在电报机按键上飞速跳动,发出的电报声急促而连贯,仿佛是战争的前奏,每一下都传递着重要的信息。这份指令跨越千山万水,要求王浩即刻由朝鲜归来。为确保行程迅速,我特意下令安排火车专列,让其火速赶赴昆明,投入紧张的作战准备与军事调动当中。
1674年8月5日,尖锐的电报声在光明宫我的办公室外急促响起。彼时,王浩正在朝鲜执行任务,接到这份紧急命令,心中瞬间被疑惑与强烈的使命感填满。深知能接到这样紧急的调令,必然是国家有重大任务。没有丝毫耽搁,王浩即刻登上火车专列。火车缓缓启动,随后风驰电掣般向着昆明奔去。火车的轰鸣声仿佛是内心的战鼓,催促着王浩不断前行。沿途的风景如幻灯片般飞速闪过,但王浩无心欣赏,满脑子都是即将面临的任务。在脑海中不断思索,到底是什么紧急情况需要自己火速赶回?国家的战略布局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经过几日几夜的奔波,王浩抵达昆明。昆明城热闹非凡,街头巷尾充满着生活的气息,但王浩顾不上这些,直奔指定地点,才知晓此次任务的详情。王浩将担任云南境内步兵126团的指挥官,作战目标是缅甸和暹罗。我向王浩传达任务时,着重强调两国曾支持满清对抗大明共和国的过往,看着王浩专注的神情,我心中明白他已经领会到任务的严肃性,但我对更深层次的资源战略意图暂时保留,只待他在实战中领会,凭借军事智慧和敏锐洞察力,逐渐理解这场行动对于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尤其是获取橡胶资源对突破蒸汽汽车发展瓶颈以及国家整体发展的关键作用。
此后十日,王浩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战准备之中。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地图和情报资料,王浩整日埋首其中,仔细分析地形地貌。云南西双版纳边境的地图被反复研究,这里丛林密布,对于行军来说充满艰险,但王浩也敏锐地意识到,这是通往缅甸的天然通道。
部队开拔进入雨林,潮湿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踏入了一个巨大的蒸笼。茂密的枝叶遮天蔽日,光线难以穿透,四周弥漫着腐朽与潮湿混合的气味。刚进入不久,麻烦便接踵而至。先是行军队伍前方传来一阵惊呼,一条手臂粗细的毒蛇从树枝上突然蹿下,吐着信子,攻击一名士兵。幸好士兵反应迅速,侧身躲避,身旁战友眼疾手快,用手中的长刀将毒蛇斩成两段。然而这只是开始,随着深入雨林,地面上密密麻麻的行军蚁汹涌而过,所到之处,昆虫、小型动物都难以幸免。士兵们的脚一旦被行军蚁爬上,瞬间就会被叮咬得红肿疼痛。为了应对这些蛇虫鼠蚁,士兵们迅速拿出防蚊防虫的药剂,涂抹在暴露的皮肤上,形成一道简易的防线。同时,他们两两一组,互相照应,一人前行时,另一人时刻留意周围是否有危险靠近。
夜晚宿营时,问题更加棘手。蚊虫在四周嗡嗡作响,企图寻找一切机会叮咬士兵。士兵们支起简易的蚊帐,可还是有漏网之鱼。老鼠也不时从草丛中钻出,偷食干粮。有士兵不小心将干粮袋放在地上,一夜之间,干粮就被啃食大半。面对这些状况,士兵们不得不轮流守夜,加强警戒。他们在营地周围撒上驱虫粉,还点燃艾草,借助烟雾驱赶蚊虫。
除了蛇虫鼠蚁,丛林中树木遮天蔽日,很难辨别方向,一旦迷路后果不堪设想。行军速度也大大降低,士兵们需要在荆棘丛中开辟道路。但王浩和士兵们毫不畏惧,积极准备应对各种困难。士兵们开始进行丛林作战训练,学习如何在丛林中辨别方向,如何应对毒虫野兽的攻击,如何在复杂地形上快速行军。还准备了各种特殊的装备,如锋利的砍刀用于开路,指南针和地图用于导航,防蚊防虫的药剂用于抵御毒虫的侵袭。
在缅甸,国王敏东在8月10日得知大明共和国军队将于5日后来袭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他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手中的茶杯微微颤抖,脸上的神色阴晴不定。但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不得不强装镇定。他深知大明共和国军队的实力不容小觑,急忙召集国内将领紧急商议对策。议事厅里,气氛紧张压抑,将领们面色凝重。敏东在众人面前来回踱步,随后开口说道:“大明军队来势汹汹,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保卫我们的国家。”经过一番权衡,他任命老将昂山为统帅。昂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身材魁梧,眼神中透着威严。接到任命后,他单膝跪地,郑重说道:“陛下放心,我定当竭尽全力,抵御外敌。”昂山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他迅速开始调兵遣将,在边境布置防线,将国内最精锐的部队集中起来,期望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指挥能力,组织起有效的防御,抵御大明共和国军队的进攻。敏东清楚,这场战争关乎缅甸的存亡,必须全力以赴,他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能保住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8月15日清晨,阳光透过光明宫的琉璃窗洒在我的办公桌上,光影斑驳。我站在窗前,目光朝着王浩率领步兵126团踏上征程的方向远眺,心中满是对此次行动的期许。此次出征,部队并未携带大炮,主要装备是冲锋步枪和手榴弹。之所以选择步兵团作为单一进攻的作战力量,是为了进一步检测不断强化升级的我军战斗力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以步兵为主的作战方式,更能考验士兵们的战斗素养、协同配合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而且,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库存超量的物资,优化物资储备结构,使国家的战略物资储备更加合理高效。
部队踏入缅甸境内,目标明确地直指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这里是橡胶资源的重要产区,也是此次军事行动的关键战略目标。密支那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缅军在边境早早设下防线。士兵们手持冷兵器,长矛、大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但他们的眼神中透着恐惧与不甘。他们清楚双方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大明共和国军队手持冲锋步枪,火力强大,而自己却只能依靠原始的冷兵器。但为了保卫家园,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展现出顽强的抵抗意志。有的士兵紧握着长矛,手心里满是汗水,但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等待着敌人的到来;有的士兵在阵地上来回踱步,检查着防御工事,心中默默为自己和战友们打气。
随着一声令下,大明共和国军队稳步向前推进。士兵们步伐整齐,眼神坚定,向着缅军防线逼近。当接近缅军防线时,冲锋步枪的枪声率先打破了边境长久以来的宁静,那清脆的枪声如同爆豆般响起。紧接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就在此时,激昂的军号声划破长空,“滴滴答答,滴滴答答” ,悠长而有力的号声穿透战场的嘈杂,传达着进攻与配合的指令 。这声音是士兵们的行动指南,指引着各小队的进攻节奏,协调着彼此的行动。听到号声,前排的士兵加快了脚步,后排的士兵则迅速调整射击角度,火力压制更加紧密。
缅军虽奋力抵抗,他们呐喊着,挥舞着手中的冷兵器,试图冲向大明军队,但在大明共和国军队强大的火力压制下,渐渐陷入了困境。有的缅军士兵刚冲出战壕,就被密集的子弹击中,倒在血泊之中;有的士兵躲在防御工事后面,被手榴弹的爆炸震得头晕目眩。战场上一片混乱,惨叫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一场激烈的大战就此全面爆发。王浩在战场上冷静指挥,通过信号旗和通讯兵传达着命令,配合着军号声,不断调整着部队的进攻节奏。王浩深知,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和意志的比拼,必须带领士兵们取得胜利,为国家的战略布局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为获取橡胶资源打开关键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大明共和国突破发展困境,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