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送日子之盛谈婚事费用(2/2)
元。‘见面礼’1000 元,换帖、登记 3000 元,建房
元,‘走新亲戚’500 元,购置家具和电器花了 6680 元,举办婚礼花了 5800 元。” 三爷爷说道。
贾晓臻忍不住感慨:“这比第一家花得可多不少呢。” 阿丽的母亲在一旁插话:“Sb 家他爹在村里是干部,人脉广,婚礼办得风光,收礼也多。” 三爷爷接着说:“没错,送礼的人里,他爹的熟人、朋友以及村民占了多半,还有一部分外村人。”
“第三家新郎叫 邵丁坤,25 岁,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是中学教师。新娘也是教师,两人自由恋爱,95 年订婚,96 年 2 月 10 号办的婚礼。这场婚事总费用 8550 元,定亲花了 1000 元,置办家具花了 3900 元,举办婚礼花了 2650 元。他们用自己的工资储蓄了 6500 元,其余是父母出的。” 三爷爷说完,土根分析道:“他们文化程度高,没建房,婚礼规模不大,消费也少,更接近城里人。”
贾茂林听了,感慨道:“看来这婚事支出和家庭经济条件、在村里的影响力都有关系。” 三爷爷赞同道:“确实,家庭经济条件越好,支出越大;在村落社区里影响力越大,婚礼规模就越大,花费也就越多。”
说到婚礼,阿丽的三爷爷又详细介绍了婚宴的情况:“与婚礼有关的宴会有 4 个。第一个是婚礼主宴,这是最重要的宴会,一般在婚礼当天中午举行。招待的客人多,规模大,少则十几桌,多则六七十桌。每桌上 10 到 14 道菜、1 个汤、4 种甜食,这宴会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主办人的声誉。”
土根问道:“三爷爷,这婚礼主宴得花不少钱吧?” 三爷爷点点头,说:“那可不,菜的样式、量,还有有没有贵重菜肴,都有讲究。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看有没有肉、‘甜碗’,主食是不是全白面馒头;90 年代就看有没有鱼、海参,酒和香烟的牌子,有没有给女宾准备红葡萄酒,糖果够不够。”
“第二个是闹洞房酒席,是给新郎好友准备的,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闹洞房。” 三爷爷继续说,“第三个是招待女方亲眷的酒席,结婚第 3 天,新娘的父亲、哥哥等人来新郎家,这宴席得最丰盛,酒和菜都得是最好的,有时多达 40 道菜。邀请村里能喝酒、能劝酒的人作陪,要是能把客人灌醉,那才显得主人热情。”
阿丽听了,笑着说:“这也太夸张了吧,把人灌醉多不好。” 阿丽的三爷爷笑着解释:“这是咱们这儿的习俗,大家都这么办。还有最后一个是请媒人,在婚礼后一周或半个月内举行。媒人促成了婚事,男方家得好好招待表示感谢,这宴席的隆重程度仅次于招待女方亲眷的宴席,席上一定要有鲤鱼。”
王世坨好奇地问:“三爷爷,这婚宴的花费在结婚费用里占比大吗?” 三爷爷说:“占相当大的比重呢。婚宴可是新郎家的‘面子’,人们对婚宴可重视了,经常会把同时结婚的几户人家的宴席作比较,‘桌道’好不好,直接影响大家对这家人的评价。”
贾晓臻和阿丽对视一眼,阿丽说:“我们不想搞那么铺张,婚礼简单点就行。” 贾晓臻也附和道:“对,我们更注重以后的生活,不想在婚礼上浪费太多钱。” 阿丽的父母听了,欣慰地笑了:“孩子们懂事,这样挺好。”
三爷爷看着两人,笑着说:“你们俩想法好。现在村里很多人因为结婚费用高,负担很重。1994 年,豫东地区某县人均收入才 967 元,可结一场婚,一个四口之家得节衣缩食好几年,有的甚至还得举债。”
“像咱这村的项 宗仁,1994 年冬儿子结婚,贷款 3000 元,到 1996 年 1 月还没还清。还有 马中昆,三儿子 1994 年春节结婚,贷款 1900 元,后来他大儿子和二儿子替他还了贷款。” 三爷爷无奈地摇了摇头。
土根皱着眉头说:“这结婚消费太不合理了,很多都是由习惯支配的被动消费,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阿丽的三爷爷叹了口气:“是啊,在咱们这村落社会,人情关系网复杂,很多事都得按习惯来,不然会被人指责。送‘见面礼’、办婚宴、置办家具,都是固定的程序。”
贾茂林说:“不过,随礼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支付婚礼费用的压力吧?” 三爷爷点点头:“随礼是按大体等价的原则进行的,有互助性质。举办婚礼又叫‘捞礼’,就是把过去给人家随的礼收回来。但从长远看,人们的随礼负担一点也没减轻。”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在温馨的氛围中,大家对两个年轻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场冬日里的婚事之谈,也为贾晓臻和阿丽的婚姻拉开了美好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