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好家伙,这技术真的是大礼包啊!(1/2)
送走了娄广成,白杨并未立刻离开会议室,而是又独自静坐了片刻,将与娄广成谈话的细节在脑中复盘了一遍,确认没有疏漏之处,这才起身返回自己的办公室。
他需要消化一下刚才获取的信息,娄广成这条线,关乎着未来相当一部分的外部资源调动和资金流转,必须稳妥。
接下来的日子,白杨重新投入到研究所繁重而有序的工作之中。
作为整个研究所的总负责人,他需要协调各个部门的进度,处理各种技术难题,还要审阅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实验数据。
他的办公室,再次成为了整个研究所信息流转的核心枢纽。
每一份文件,每一次汇报,都可能牵动着某个关键技术的走向。
时间悄然流逝,半个月的光阴转瞬即逝。
这天下午,助理小李抱着一摞文件走进了白杨的办公室,其中一份用牛皮纸袋密封,上面印着醒目的“绝密”字样,并标注着“即刻呈送白所长亲启”。
白杨的目光立刻被这份文件吸引。
他示意小李将文件放下,待其离开后,他才拿起那份绝密文件,仔细检查了封口,确认无误后,才用裁纸刀小心翼翼地划开。
文件内容并不算多,寥寥数页,却字字千钧。
正是关于他此前一直关注的芯片技术突破以及个人计算机项目的最新进展报告。
这份报告,来自于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由华老亲自签发。
当看到报告中提及的几项关键技术指标和阶段性成果时,饶是以白杨如今的心境,眼中也不禁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喜。
“好家伙!”白杨在心中暗赞一声,“我当初只是提了个方向,画了个大概的框架,没想到华老他们这么给力,进度居然如此之快!”
当初第一台验证性的个人计算机样机,确实是在他的主导下完成的。
但那更多的是为了验证概念,指明方向。
之后,随着各项任务的繁重,他便将具体的研发工作交给了回国后便一头扎进这个领域的华老。
并从旁协调,调拨了中科院内一批顶尖的数学、物理和电子学专家,组建了专门的计算机科研小组,自己只在关键节点上进行把关和指导。
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无比正确。
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交给最专业的人去做。
华老他们,果然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和投入。
报告中显示,基于他提供的改进思路和架构,新的计算机原型机不仅已经研制成功。
而且其核心性能指标,如运算速度、内存容量(虽然仍以KB计,但在当时已属不易)、外部设备接口(初步支持纸带输入/输出、电传打字机等)等方面,赫然已经达到了当前国际的顶尖水准!
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国产高性能个人计算机,即将问世!
这个消息带来的振奋,远超刚才娄广成汇报的商业成就。
技术的突破,国力的提升,这才是白杨重生以来,最为看重,也最为渴求的东西。
白杨放下报告,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亲眼去看看这台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机器。
想到这里,他立刻按下了桌上的内部通话按钮:“小李,备车,马上去数学所计算机小组那边。”
“是,所长!”小李的声音干脆利落。
小李的效率很高,不过几分钟,楼下就传来了汽车引擎发动的声音。
白杨快步下楼,坐进了那辆熟悉的伏尔加轿车里。
车辆驶出研究所大院,朝着数学所的方向疾驰而去。
白杨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脑海中却在飞速地思考着计算机项目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这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它代表着信息时代的钥匙。
一旦推广开来,其对科研、教育、国防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
不多时,车子便抵达了数学研究所。
还未停稳,白杨就透过车窗,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站在研究所门口的台阶上,翘首以盼。
正是华老。
这位在数学领域享有盛誉的老前辈,如今已是计算机科研小组的灵魂人物。
他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眼神中充满了对科学的执着与热情。
车门打开,白杨甫一下车,华老便快步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白所长,你可算来了!报告收到了吧?快,里面请!实物比报告上看起来更带劲!”
“华老,辛苦您了!”白杨握住华老的手,同样用力地摇了摇,语气中带着真诚的敬佩,“报告我看了,非常振奋人心!我这不是立刻就赶过来了嘛,迫不及待想来看看咱们的‘宝贝’。”
“哈哈,走,我带你去看!”华老心情极佳,拉着白杨就往里走。
两人并肩走进研究所大楼,穿过几条略显陈旧但整洁的走廊,来到一间守卫森严的实验室外。
门口有两名警卫肃立,见到华老和白杨,立刻敬礼放行。
推开厚重的铁门,一股电子元件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房间宽敞明亮,摆放着各种仪器设备,几名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正在忙碌着,看到华老和白杨进来,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投来尊敬的目光。
房间的正中央,放置着一台大屁股电脑。
这,就是他们最新的成果。
华老走到机器旁,脸上洋溢着自豪,指着那台机器,对白杨说道:“白所长,您来看,这就是我们最新的成果——‘启明星一号’!”
他的声音不高,却充满了力量和激动。
“这台机器,我们采用了您之前提出的一些改进型逻辑电路设计,核心处理器的主频,我们稳定在了……,内存方面,我们想方设法,突破了技术瓶颈,达到了……,并且,我们还初步实现了对穿孔纸带、磁带机以及电传打字机的支持,人机交互有了基本的雏形……”
华老开始详细介绍起这台“启明星一号”的各项性能指标和技术特点。
他的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整个团队日以继夜的心血和汗水。
白杨站在机器前,静静地听着,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机柜和连接线,偶尔点点头,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
个人计算机电脑微型化。
成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