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震惊万分的诸多成果在半年内,爆发出来!(2/2)
办公室里又恢复了安静,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蝉鸣,昭示着夏日的脚步。
白杨端起搪瓷缸子,喝了一口已经有些凉了的茶水,目光落在通知上,心思却飘远了。
这次汇报,该说点什么呢?
摊子铺得有点大,成果也着实不少。
军事方面的,民用方面的,基础材料方面的……得捋一捋,挑重点的说,不然真能说到天黑去。
他可不想成为会议上那个“最能拖堂的人”。
开会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中科院的大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严肃。
长条形的会议桌铺着白色的桌布,上面摆放着一排排印着“中科院”字样的搪瓷杯。
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烟草味和茶水的热气。
白杨到得不算早也不算晚,刚一踏进会议室,立刻就成了焦点。
“哟,白所长来了!”说话的是负责航空发动机研究的刘所长,头发花白,精神矍铄。
“小白,这边坐!”主管材料科学的王副院长笑着招手。
“白总工,几天不见,又憋着什么大招呢?”这是负责雷达项目的张总工,性格爽朗,喜欢开玩笑。
一时间,会议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招呼声,几乎所有人都带着热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看向他。
白杨如今在院里,是响当当的名字。
太年轻,太能干,成果出得太快,也太惊人。
白杨微笑着一一回应,态度谦和,既不过分热络,也不显得疏离。
很快,钱老在一众院领导的陪同下走进了会议室。
全场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主位上。
钱老看上去精神很好,目光深邃,扫视全场,带着一种洞察一切的智慧。
会议按部就班地开始。
前面的几个研究所所长、项目负责人依次发言,汇报着各自领域的进展。
有喜有忧,有突破也有瓶颈。
比如核物理研究所的同志汇报了某个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引来一片赞叹;
某个材料研究项目遇到了难关,大家也纷纷皱眉,低声讨论着可能的解决方案。
气氛很热烈,也很务实。
这就是这个年代科研工作的常态,充满了激情,也面临着无数困难。
终于,轮到了白杨。
当主持人念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包括主位上的钱老,也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眼神中带着明显的关注。
白杨站起身,走到发言席。
他没有带厚厚的讲稿,只是手里拿着几张简单记录了提纲的纸片。
清了清嗓子,他平静地开口:“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是白杨,就过去半年的主要工作进展,向大家做一个简要汇报。”
“首先,在军工技术领域,我们承担的几个重点型号项目,目前进展顺利。”白杨顿了顿,开始“报菜名”。
“UH-60通用直升机项目,所有技术图纸、制造工艺、材料标准已经全部完成消化吸收和国产化适配,首批两架原型机正在进行最后的总装和静力试验,首飞已经完成。”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吸气声。
这才多久?
一年不到吧?
就已经完成了设计,完成首飞了?
这速度……简直是坐火箭!
白杨仿佛没看到大家的惊讶,继续说道:“东风系列某新型号中程弹道导弹,配套的固体燃料推进技术、复合材料壳体技术、高精度惯性制导系统均已完成技术攻关和样机试制,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目前已交付相关单位进行整合测试。”
又是一个重磅炸弹!
新型号的东风!
固体燃料!
高精度制导!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在座的都是内行,心里跟明镜似的。
这不仅仅是射程和威力的提升,更是反应速度和生存能力的跨越式进步!
不少搞导弹和航天的专家,眼睛都瞪圆了,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第三代主战坦克项目,我们负责的新型复合装甲、大功率柴油发动机、125毫米滑膛炮及配套火控系统,关键技术均已突破,样炮和样机正在进行靶场测试和可靠性试验,反馈数据良好。”
“空军委托的第三代战斗机‘龙腾一号’项目,气动布局设计、电传飞控系统、高性能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技术验证已经完成,材料和航电系统也在同步推进。目前,项目已经量产了一千架。”
“噗通!”有人手里的钢笔掉在了桌子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会议室里彻底安静了下来,落针可闻。
如果说前面几个还是“快得惊人”,那这个“龙腾一号”简直就是“快得离谱”!
三代机啊!
那是什么概念?
那是能跟鹰酱和毛熊最先进战机掰手腕的国之重器!
多少人为了这个目标殚精竭虑,多少年都啃不下关键技术?
几个负责航空工业的老专家,张着嘴,半天合不拢。他们感觉自己的心脏在怦怦狂跳,有点供血不足。
白杨似乎对这种寂静习以为常,稍微停顿了一下,让大家消化消化,然后转向下一个领域。
“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我们研制的‘启明星’系列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八十万次,内存容量提升到512K,配套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已完成初步开发。”
“另外,我们利用现有技术,开发了一款面向香江市场的‘小霸王’学习机,创收了外汇。”
“嘶……”这次倒吸冷气的声音更响了。
八十万次?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计算机专家们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国内主流计算机还在几万次、十几万次的水平上挣扎,白杨这边直接飙到了八十万次?
这都快赶上国外中型机的水平了吧!
还有那个“小霸王”学习机是什么鬼?
还能创造外汇?
“基础材料领域,我们成功研发出三种新型特种钢材,分别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坦克装甲和高压容器,性能指标优于现有材料15%至30%。相关技术已提交专利申请,并与几个重点军工单位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民用技术转化方面,除了之前提到的嘉陵摩托车技术,我们还完成了一系列轻工业技术改进方案,比如高效节能的冰箱压缩机技术、自动化啤酒灌装生产线技术等等,部分技术已经开始在地方企业试点应用。”
白杨一口气汇报完,微微欠身:“以上就是我们研究室过去半年的主要工作成果。具体的详细报告,会后会提交给院办。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说完,他坐回了自己的位置,端起茶杯,从容地喝了一口水。
与其说是半年,倒不如说是这半年内,刚好这么多技术总结到了一起。
其实有很多项目,几年前就启动了。
只是一时间都在这个时候结束。
而整个会议室,已经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所有人都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呆呆地看着白杨,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黑鹰直升机、新型东风导弹、三代坦克、三代战斗机、八十万次计算机、特种钢材、摩托车、学习机……
这一连串的名字,每一个单独拎出来,都足以让一个研究所甚至一个行业兴奋好几年。
可现在,这些成果,竟然像下饺子一样,从白杨负责的那个成立没几年的研究室里,集中爆发了出来?
这……这合理吗?
这科学吗?!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能从对方眼中看到同样的震惊和茫然。
他们不是不相信白杨的能力,这几年白杨搞出来的动静大家有目共睹,都知道这是个妖孽级的天才。
可谁也没想到,他能妖孽到这种程度!
这已经不是“能干”了,这是“神迹”啊!
很多人心里都在疯狂地呐喊:这小子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还是人吗?难道他晚上不用睡觉,一天有四十八小时?还是说他手底下那帮人个个都是三头六臂的神仙?
更让他们感到一丝荒谬的是,白杨汇报这一切的时候,语气平淡得就像是在说“今天天气不错”一样,仿佛这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对他来说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日常工作。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在场的所有专家、领导,都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就连主位上的钱老,那双睿智的眼睛里,也闪过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惊愕。
他轻轻地摩挲着手中的钢笔,目光落在白杨身上,久久没有移开。
会议室里,只有白杨一个人气定神闲,仿佛刚才那番话不是出自他口。
他心里其实也在暗自嘀咕:是不是说得有点多了?看把这帮老专家们给吓得,一个个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唉,没办法,实力不允许他低调啊。
安静,持续了足足有半分钟。
直到一声轻轻的咳嗽打破了沉寂。
是钱老。
“咳,”钱老清了清嗓子,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后落在白杨身上,眼神复杂,带着惊叹,也带着一丝探究,“白杨同志……你们研究所的效率……很高嘛。”
这句“很高”,说得意味深长。
会议室里的气氛,终于开始重新流动,但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震惊和不可思议,却久久未能散去。
所有人都明白,今天的会议,因为白杨的这份报告,注定将载入院里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