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看赵伯,接知青(2/2)
其实不怨公社那边,主要县里没有火车站,这些知青要先到市里,再转车到县里。
“怕啥,反正给我们算了工分。”
刘老二丝毫不慌,依旧躺在牛车上,可见这人内心强大,心态也放的宽。
黄建业也无可奈何,他就是搭一趟顺风车,有的坐就已经很不错了。
到了下午三点左右,两辆马车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招待所门口。
马车拖着十来个年轻人,其中一辆装载着行李,有木质的箱子,也有的是麻绳捆绑的棉被。
“同志,你们是红旗公社鸡冠山大队的?”
一个身穿工作服的男人,径直走到了黄大柱面前,显然上面已经沟通过。
“同志,我是鸡冠山大队的黄大柱,这些同志就是下乡的知青吧?”
“同志,我是知青会李有才,是你们就好,人我已经给你们带到,之后就交给你们了。”
李有才确认来人是鸡冠山大队的,便招呼知青们赶紧搬行李。
“这两个牛车,我们怎么坐的下呀?”
“哎呀!这牛车这么脏,怎么能行啊!”
十来个人,要是没行李还好说,勉强能挤一挤。
可刘老二这牛车,这些知青连行李都不敢放,不然肯定会粘上有机肥。
“诶!别抢啊,我要放这里。”
有了对比,黄大柱的牛车更为受欢迎,一下子就装满了行李。
“都动作快点,得赶紧回去和大队交接。”
黄大柱有些不耐烦,这些人都往他牛车上扔行李,而刘老二那边一个也没人去。
可他不知道的是,他说的话是当地语言,这些知青哪听得懂?
“各位同志,这里离大队二十多里,要是你们背着行李,只怕身体吃不消。”
黄建业话一出口,这些还没放行李的知青脸色有些难看,没想到还没到目的地,就遇到这样的考验。
“建业,你刚才说的啥话?”
“叔,这是普通话,他们这些人听不懂我们的本地话。”
“嚯!还有这事,那以后还不是要请个翻译?”
黄大柱说的虽然是玩笑话,但有一点确实如此,村里大多没上过学,根本听不懂这些知青说的话。
沟通障碍,就会导致工作中容易出现麻烦。
十二个知青,其中有7个女知青,最大的二十出头,最小的估计只有十六岁。
“快和他们说说,赶紧把行李放上去,不然就让他们自己提着。”
眼见这些人僵持不下,黄大柱撞了撞黄建业的胳膊,脸上很是不耐烦。
“各位同志,农村条件有限,现在正是处于农忙,又匆忙间过来接你们。
麻烦大家配合一下,将箱子放在那辆牛车,细软物品就放在这边。
真要不配合的话,就请自行扛回大队。”
这话一出,知青里有人欢喜有人愁,有的还没好气的瞪着黄建业。
因为初来乍到,这些知青根本不敢与本地人闹冲突,也不愿扛着重重的行李走二十多里地。
有人带头,其他人也只能照做。
虽然刘老二那牛车看着恶心,但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知青们发现不会粘行李上面,很快就将所有行李放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