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旧村回忆更正二三事(2/2)
村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没有五六年级,米云的叔叔,大小姨和舅舅们念五六年级都要过河出村去邻村就读,这是米云向母亲求证的,米云以前就靠猜测,学校是建国后建的学校,兴建了无数次,每次都是在原来的地方,米云猜测以前学校有高年级,是因为早几届的学生高大威猛,给米云的错觉 ,米云刚好是计划生育的那一代,前面多届学生众多,学校规模很大,到米云那一届才锐减,米云上一届还有四十多人,米云留一级就只有十二人一个班了。米云年幼的记忆可能错乱,看到一个一米七高的学生就以为是五六年级或者初中生,实际上可能只是四年级,当时米云可能刚上一年级,看到的可能与现实差距太大,上几届学生可能真的牛高马大,好多一米七八的学生,给当时矮小米云的错觉,以为他们都是初中生级别。
还需要更正的就是学校的河道,河道一般很难人力填平,主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村里有两条内河,只填平了一道河道,另一道河道是自然突出起来的,村外河三条河道是深不见底,永远不会干涸的河流。母亲说整个湖南也是洞庭湖吐出来的地方,虽然湖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洞庭湖有多少年的历史没人能知道,湖水经过千万年的运动,会形成很多地盘和村子,我们村子就是湖水干涸出来的一块地方,虽然可能也有几千几百年的历史,周边的三条河道深不见底,永远不会出现干涸。村学校旁边有两条内河,两条内河都是几十上百年的地壳运动变迁慢慢凸起来的一块地方,根本不是米云以前自己推测的是人力填平的河道,其实米云推测的也不是完全错误,其中一条内河就是人工填平的,用来建房子躲洪水,只是米云不知道会有两条平行的内河,加村外三条外河道,而且米云出生的时候,两条内河道都是自动干涸起来,虽然有一条是村里人工填平的河道,那条被填平的河道就是日军抛尸的河道,血流成河,内河全是血水,母亲亲口说的,不知道她亲眼是自己看到的,还是从外公的口中听说的。
村学校五十年左右没有变化过,每次修缮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米云兄弟都是在村学校出生并且生活了近十年,印象深刻,学校前后的土地遗址还能看到历史的痕迹,有倒塌的颓壁残垣还有旧厕所遗址,翻修无数次也磨灭不了几十年的痕迹,学校教室后面的土地米云家一直耕种,米云寒暑假都有在地里干活,父亲说以前在教室后面的土地可以抓一斤左右的野生青蛙都吃不完,野生甲鱼也是遍布整个村子,吃不完,米云有记忆的时候,只有野生黄鳝和泥鳅了,经过几年的捕捞,野生黄鳝泥鳅也不多了,村里土地有限,就那么点位置,就是上天给再多的资源也不够分。米云知道现在全村搬出二十多年后,还有不少人留在村子里过着没电没自来水的生活二十多年,都不敢想象,不是父母提及,都不知道村里还有活人,以为全村二十多年前就全部搬走了,不过古时候和改革开放九十年代村里也没有电,米云都记得用过煤油灯好几年,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村里才通电,还是比较微弱的电,黑白电视都带不动的弱电,灯泡比蜡烛的光线多不了多少的那种。米云有生之年还会抽空去看下过去生活了十几年的村子,听说河堤上住了不少人,只不过河堤下很少住人,年轻人肯定没有了,只有中老年人还在坚守。
米云还听母亲说过学校的两条内河都是后来才干涸的,母亲他们的童年时光都是完整的,哪怕只有三十米的距离都有两条平行内河,需要坐船到对面河堤,比较有意思,不敢想象,家家户户都要备小木船的那种,洪水来了就上河堤,洪水退了才回去,只要房子不垮掉,还可以继续住,后来河道开始干涸的时候,就趁机填平了第一条内河,然后村民都在填平的河道上建房而住,虽然填平的河道道了,就连学校后面几百年的义庄都很少有人知道,母亲恰好知道义庄的历史,义庄在那个时候都是停尸的地方。母亲每次放学或工作后回家,都会快步越过,一口气跑回家,大气不敢出。母亲结婚前的十年都在村小学教书,回家基本要经过后面的义庄,母亲在那个年代算晚婚的,十六岁出来教书,二十六岁才结婚,米云当时的同学都有十三岁结婚的父母。米云母亲一直还有点迷信,所以信鬼神之说,教书一辈子也只是为了吃饭,不影响她迷信鬼神学说。
义庄,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古代家族创办的慈善机构。作为为宗族乐善好施的具体实施点,所以称之为“义庄”。中国最早有文字记录的义庄,始于宋代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范氏义庄,而无锡的义庄则始于清乾隆七年间的荡口华氏家族,至今已有276年历史。
古代义庄之用,颇为深远。初,义庄多为江南乡间之经济组织,如苏州范仲淹所创之义庄,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涵盖了学校、公田、祠堂等设施,以祠堂为主,后亦指存放棺材之地。此外,义庄亦有“讲道义”之庄家之意,捐赠人拿出一定田地,其田租专用于慈善。
在更深之层次,义庄实为地主阶级维护宗族统治之手段,通过经济权力以巩固封建宗法关系。族田义庄之创建,多系累世仕宦之家,即官僚地主,亦有少数富商。此类土地因系私人捐献,地权基本操在地主富户之手。至明清时代,伴随商品货币经济之发展,宗法关系趋向松懈,官绅地主遂建祠修谱,强化宗法关系,同时建置族田义庄,以经济手段约束族众。
很多典籍都记载了义庄的由来和它的成就,才发现理解错了,义庄并不是以前所理解的单一停尸间,相反这还是一个古代的慈善机构,义庄由北宋年间范仲淹始创,此后绵延千余年,渐渐的发展到有六个作用。
一是赡养族内弱势群体(鳏寡孤独),二是惠济佃农(减租、赠粮),三是祠堂祭祀(维持宗族秩序、维系宗族传承)四是为贫寒子弟提供教育,五是设置义冢使穷人得以体面下葬,六,参与各类社会公共工程以服务地方(修桥铺路、赈灾、消防、施舍棉衣)
填平的内河建了房子,就有不少村民搬到那里安家立户,就算村里来大水了,不一定能淹没整个房子,填平的那条河道的台子听说填的高高的,比普通土地高三四米高,还是花了一点力气了,可能全村老少都有出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大自然的馈赠,不然人力也难填平河道,主要是内河自己干涸了,在那个年代经常开万人大会,几个村子的人都可以来回组织,公有制经济劳作,人多力量大,人工填平一条干涸的内河是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了,不过填平一条三五里路长,三五米宽,三五米高的台子,还是需要挖掘不少土地,搬运不少土地的,算大动作了,最靠河堤边的内河就完全是自己干涸了,只需要封住两边外河入口,内河就彻底干涸了,只留了一个几十米深的小水塘尾巴,淹死了米云一个旁系亲属的孩子,当时村里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不敢下水去打捞,母亲呼救了很多人,但村民都没胆子下水,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落水几个小时后,救上来折腾了半天时间,也无力回天,人生如梦,人生真的很难说对错。
没有必要去责怪任何人。母亲事后也说了,当时有人敢下水也可能被救过来,有点遗憾,有点责怪周围的人,但几十米的深坑,水性再好的人也怕,谁都惜命,不敢冒险,母亲说那个小孩是替母亲下水,因为母亲经常听到周围的呼唤,让母亲去,有了替死鬼,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学校周围本来就是阴气逼人的氛围,学校场地就不说,河道满尸,百年义庄,各种种种,加上迷信的外婆母亲他们,自然会有那种想法,米云年少的十几年都是在哪里生活学习,也没觉得有什么,但阴气深深的感觉还是有点,各种鸟叫声瘆人,刺猬声瘆人,当时队里人还有吃刺猬的,米云就亲眼目睹全过程。村里太封闭,离开才有发展前途,不能怪社会和洪水,离开是必由之路,只不过小时候十年的玩伴,米云再也没有见过一个,还是有不少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