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初有收获(二)(2/2)
除了山西实业公司的发展已经初现成果,由他督办的太原兵工厂也已经走向正轨。
太原兵工厂的生产在1933年已经全线恢复,炮厂也已经恢复了生产,由于新设备的性能好过之前的老机械,生产出来的火炮身管的做工质量比之前好了很多,尤其是生产出来的晋造13式75毫米山炮,做工的工业质感更强,总炮重也减轻了近百公斤,同时一些改进也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操作性更好,最远射程增加了将近一千米。
现在全国其他地方的战乱还不少,火炮需求量大,二手炮都不怕没有市场,阎锡山趁机就将晋绥军中的旧炮卖了不少,然后给各部都补充进了这种改良后的新炮。
李志坚在兵工厂的武器钢质量提升之后,也提议自己试着生产一些防空炮和战防炮,战防炮倒是仿制出来了,毕竟战防炮的口径稍大,炮管倍径也小,膛压可以释放,现有钢材质量虽然还不如德国等国家所生产的特种钢,但是也可以用来生产,晋绥军最终有了仿制的pK37战防炮,因为是在民国22年仿造成功,就命名为晋造22式37毫米战防炮。
但是防空炮却始终无法生产,钢铁的质量还是不达标,无法生产大倍径小口径的火炮,尤其防空炮还要是机关炮,那么炮管的性能要求就更高,所以只能继续向国外引进防空炮。
枪厂则是改进了仿制汤姆逊冲锋枪的性能,通过改进钢材,使得冲锋枪枪管的耐用性提升不少,再不着打完一、两个弹夹就的赶紧换枪管,外观也因为做工细致而少了以往的粗糙,看起来有了现代工业的精致感来,同时将弹夹也进行改进,改良后的弹夹的容量增加了3发,为这款冲锋枪增加了射击的连续性,改造后的新枪更受前线官兵的喜欢。
不过对于李志坚回到山西的第一个职务,——教导队队长,李志坚做的反而是最少得,这一年基本都是当得甩手掌柜,日常都是由李杰等人负责组织和训练。不过李志坚没有亏待这支队伍,通过约翰将世界上的名枪都购买了一些补充进教导队中,因而教导队的官兵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枪械都有一定了解,李志坚还为每人配备了一把手枪,虽说是晋造手枪,但是毕竟每人都配备了一把。同时教导队的后勤补给在全山西都可以说是最好的,每天有肉食,还时不时的补充一些蛋奶,整个部队的官兵都是看着比较健壮,由于身高普遍不是很高,远远一看,还有点日本军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