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孤,太子,天策上将军,都督中外诸(2/2)
就是这个解决方案的内容,多少还是令刘辩一度有些茫然,乍一看完全不像是太子集权,反倒更像是权臣揽权。
“‘无上将军’虽好,名号却过于鄙陋。”刘辩轻抚着光秃秃的下巴,眼中闪烁着一抹兴奋之色,尽管感觉有些怪异,他还是选择接纳杨赐之谏言,同时道出昔日幻想,缓缓道,“《左传僖公五年》有云:‘鹑之贲贲,天策焞焞’。”
“永平年间,太史令郗萌有星占书言:‘傅说星光明,王命兴,辅佐出’,傅说星者,天策星也!”
“是故孤欲请天子赐封‘天策上将军’,诸卿以为如何”
刘辩言辞间愈发激动,胸膛剧烈地起伏着,双手紧紧握拳,血管中的热血仿佛被点燃。
哪个男儿能拒绝“天策上将军”之名呢
就是有些委屈这个将军号了,本应身兼文官之首和武将之首的职位,在他这里只能单单位列武将之首,领都督中外军之职权。
“臣卫尉樊陵,拜见天策上将军!”
卫尉樊陵听闻太子之言,眼中闪过一丝急切与谄媚,他双脚一跺快步上前,俯身高声附和,,也不顾天子是否已正式下诏赐封。
传国玉玺都在太子手中,以太子如今在朝野间的威望,莫说自封什么“天策上将军”,即便是让天子让位,恐怕也难以掀起什么波澜。
而樊陵的反应也颇为迅捷,在场没有比他更适合带头认可太子“天策上将军”身份的臣子了。
太尉杨赐是首倡之人,当避嫌。
车骑将军何进、卫将军朱苗,刚刚在朝会上晋封的后将军卢植以及左将军皇甫嵩都不合适,若非外戚便是太子党,多少会惹人非议。
而他作为卫尉,此前并非太子党,又是身份更为特殊的九卿,难道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吗
刘焉与崔烈同时侧目看向樊陵,俨然也从他的身上嗅到了浓烈的同类气息以及莫大的威胁感。
又是一个来争相立功,以求来日晋位三公的家伙!
旋即,刘焉与崔烈也不甘落后,近乎保持同样的步调俯身下拜行礼道:“臣太常刘焉/廷尉崔烈,拜见天策上将军!”
刚刚才领教过太子的威严和手段,群臣自然也没有想要亲身体验一番的。
这种时候,太子未必会因为你的山呼而记着你的好,但他绝对会因为你没有山呼而记着你的不忠。
若是被太子惦记上,还不如早早辞官归乡就此隐居避世了,省得整日提心吊胆。
于是,百官纷纷俯身向太子行礼,山呼道:“臣等拜见天策上将军!”
只不过,三公之下的席位中,车骑将军何进却是露出一抹不甘的神色,略作敷衍地出声应和。
饶是刘辩也不由对何进的执着感到了惊异,难不成他的这位大舅父还没有放弃以外戚担任大将军执掌朝政的想法
(2469字)
——
ps:他喵的,不睡了,继续更新!
pps:都督中外诸军事并非等同节制天下兵马,否则某位侯大将军也不必自封“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了。
汉早期的中外军制度,将京城精锐军队分中军和外军,即统领宫城内外宿卫军队以及部分京城驻防精锐部队,前者如虎贲禁卫、北军五校,后者如羽林军、城门校尉部以及执金吾所部、郡国兵,魏晋南北朝因袭之,但权力只有缩小并无扩大,汉的早期中外军囊括范围反而是最大的,到了魏晋反而去除了州郡兵的统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