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谆谆教诲,铭记使命勇担当(2/2)
他双脚稳稳站定,如扎根大地的苍松,下盘扎实有力。接着施展家族传承拳法,动作刚劲有力、虎虎生威。一招一式,皆蕴含家族武学数百年传承的精髓。出拳时风声呼呼,似能撕裂空气;踢腿落地生根,震得地面微微颤动。
随着拳法展开,沐泽呼吸渐趋急促,汗水从额头不断渗出,沿脸颊滑落,浸湿衣衫,可他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武学世界。脑海中,祖父萧逸尘教导的武学要领不断回响:“出拳刚猛有力,但不可蛮干,需巧用内力,收发自如;脚步灵活稳健,虚实结合,方能掌控全局。”
沐泽不断调整动作,力求每个细节完美。时而猛地向前冲拳,拳风呼啸,似要将面前敌人一拳击飞;时而快速转身,旋踢而出,腿部肌肉紧绷,力量凝聚在脚尖,凌厉气势,让人不敢直视。
在持续练习中,沐泽感觉身体逐渐变化。肌肉愈发紧实,力量不断增强,每次呼吸,都能感受体内气息流转更加顺畅。他仿若与周围自然融为一体,能清晰感知微风轻抚,能听见树叶沙沙作响,这些细微感知,都化作修炼武学的助力。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金色阳光洒在沐泽身上,为他镀上耀眼金边。他的身影在庭院中舞动,宛如一幅充满力量与美感的画卷。终于,沐泽收住招式,长舒一口气,脸上满是满足。虽身体疲惫不堪,但内心成就感满满,因为他知晓,自己又朝着武学的更高境界迈进了一步。
简单用过早餐,沐泽稍作休息,便匆匆前往书房。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一排排书架摆满琳琅满目的书籍,这些都是家族数代人精心收集整理的医道典籍,每一本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
沐泽轻轻拿起一本古老医书,封皮泛黄,边缘磨损,显然历经无数次翻阅。他小心翼翼翻开书页,纸张发出轻微脆响。书中文字或苍劲有力,或飘逸灵动,记录着各种病症的诊断方法、治疗方剂以及先辈们的临床心得。
他时而大声诵读经典篇章,声音在书房内回荡,仿若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每一个字都饱含对医道的敬畏与尊崇。时而又细细品味其中医理,遇到精妙之处,不禁拍案叫绝。
遇到疑惑之处,沐泽便拿起毛笔,在书页边缘认真标记。比如在研究一味复杂方剂的配伍时,对于其中几味药材的剂量配比和君臣佐使关系不甚明了,他便仔细标注,准备向家中长辈请教。
除家族医书,沐泽还广泛涉猎其他门派医术典籍。他深知,医学如海,博大精深,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开拓视野,提升医术。对于擅长外科的门派,他研究其独特的手术器具和操作技巧。在一本外科典籍中,记载着一种治疗痈疽的手术方法,需要用到特制的刀具切开排脓,沐泽详细记录下手术步骤、消毒方法以及术后护理要点,想象着实际操作时的场景,思考如何将其与家族的医道理念相结合。
而专注于内科调理的流派,其对人体脏腑气血的独特见解也深深吸引着沐泽。他研读这些流派关于慢性疾病调理的理论,如通过饮食、情志和中药的综合运用来改善人体的内环境,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他将这些理论与家族医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汲取其中的精华,思考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
午后访贤:交流切磋促成长
午后,阳光洒满大地,沐泽常常背着简单行囊,牵着一匹矫健的骏马,踏上拜访各地名医的路途。骏马毛色油亮,四蹄矫健,每次奔跑都扬起一阵尘土。沐泽跨上马背,身姿潇洒,朝着远方奔去,身影逐渐消失在蜿蜒的山路上。
他穿梭在山川之间,沿途风景如画,青山绿水相伴,但沐泽无心欣赏。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拜访各地名医,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每到一处,他都怀着一颗谦逊的心,虚心向当地名医请教。
在一座宁静的小镇上,沐泽听闻有一位擅长针灸的老名医,医术精湛,声名远扬。他迫不及待地前往拜访。老名医居住在一座古朴的小院里,院内种满了各种草药,散发着淡淡的药香。沐泽见到老名医后,恭敬地行礼,表明来意。
老名医见沐泽态度诚恳,便热情地接待了他。在交流中,老名医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行针手法。只见他手持银针,手法娴熟地刺入穴位,银针在他手中轻轻转动,角度和力度的控制恰到好处。沐泽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了新大陆,立刻请教其中的原理与技巧。
老名医耐心地讲解道:“这行针之法,讲究的是气至病所。通过特定的手法刺激穴位,激发人体自身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手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对人体经络气血的深刻理解。”
沐泽听得入神,不住点头。随后,他当场向老名医借了银针,在自己身上尝试起来。他按照老名医的指导,小心翼翼地将银针刺入穴位,可第一次尝试时,手法略显生疏,角度也不够精准。老名医在一旁耐心指导,纠正他的错误。经过多次尝试,沐泽终于掌握了这门独特的行针手法,他兴奋地向老名医道谢,眼中满是收获的喜悦。
还有一次,沐泽在一座繁华的城市里遇到了一位精通药理的医者。两人在一间安静的茶肆里相聚,探讨药材的炮制方法。医者认为,某种珍稀药材的炮制应该采用低温慢烘的方法,以最大程度保留其药效。而沐泽则根据家族医书中的记载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对于这种药材,先用水煮再用酒炙,能更好地发挥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两人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争论并非争吵,而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他们从药材的产地、生长环境,到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时间、辅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争论中,他们逐渐发现彼此观点的可取之处,也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新的启发。
医者感慨地说:“沐泽,你年纪轻轻,却对药理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在难得。今日与你交流,让我对这药材的炮制有了新的思考。”
沐泽也恭敬地回应道:“前辈过奖了。与您交流,我也受益匪浅。医学之道,本就需要不断探索和交流,才能不断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沐泽拜访的名医越来越多,他的医术和见识也在不断提升。每一次交流和学习,都像是为他的医道之路点亮一盏明灯,让他在追求医学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