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忠武将军死守沧州终殉国(2/2)
";报!窦建德前锋已至城下三里!";斥候的声音打断了王孝师的思绪。他转身望向城内,百姓们正慌乱地收拾家当,孩童的哭喊声与妇人的啜泣交织在一起。
王孝师深吸一口气,对身旁的副将说道:";传令下去,凡十五岁以上男子,皆上城御敌。妇孺老弱,速从北门撤离。";
战斗在正午时分打响。窦建德的军队发动猛攻,密密麻麻的箭矢遮蔽了天空,仿佛要将城墙上的每一寸土地都钉满死亡的标记。
王孝师身先士卒,在城墙上往来奔走,指挥守军抵御。他的甲胄上已射满箭矢,鲜血从伤口渗出,染红了战袍。副将劝他暂避锋芒,他却大笑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
夜幕降临时,沧州南门终于失守。王孝师率领最后的亲兵退守城楼,继续与敌军展开巷战。
据史书记载,此战,王孝师身中二十七箭,仍力战不退,最终力竭而亡。
窦建德也没有料到,这位隋朝旧臣会为了唐朝朝廷拼死而战,为震慑其他州县,窦建德听从了谋士的建议,将王孝师人头砍下,首级悬于城门三日。
王孝师的死讯传至长安,唐高祖李渊深感痛惜,追赠他为忠武将军,并赐其子袭爵,赏田千亩。而王孝师的忠义事迹也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称颂的典范。
他虽为隋朝旧吏,但在天下大势面前,选择了顺应时势,归顺唐朝,并以生命践行了对新朝的忠诚。他的坚守与牺牲,不仅为唐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赢得了时间,也为后世树立了忠义与气节的楷模。
王孝师的事迹,是隋末唐初乱世中忠臣义士的缩影。他的故事,是那个动荡年代中无数忠臣义士的写照,他的精神与气节,至今仍为后人传颂。在历史的洪流中,王孝师用生命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的名字也会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而当时窦建德的崛起与扩张,只是隋末唐初乱世中的一个缩影。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与各方势力的博弈,都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
沧州陷落,不仅是窦建德与唐朝之间的一次军事较量,更是乱世中权力角逐的关键一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场战争大戏只是两股势力相争的序幕,真正的较量——一场关乎河北归属、民心向背的生死博弈,才刚刚拉开帷幕。至于历史的发展走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