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夏侯端千里归唐(2/2)
众人闻言痛哭:\"您与唐室非亲非故,仅凭忠义舍生忘死。我们虽卑贱,也懂做人道理,岂能害您求荣!\"
夏侯端决然道:\"若不忍动手,我便自刎!\"
夏侯端忽然挥刀割断一缕白发,任其飘落血泊:\"诸君故里父老,皆在王世充治下。\"他指向东南方隐约的烽火,\"端奉天子节,当效伯夷死节。然尔等...\"刀锋猛然调转,刀刃抵住自己咽喉,\"取吾首级,可换田宅美人!\"
话音未落,陈璎夺过夏侯端手中佩刀,划破手掌:\"使君以国士待我,璎敢不以国士报之!\"
血滴在火中滋滋作响,两千人哭声震野。火光照见无数张泥污面孔,有人嘶喊:\"使君可知?三日前断粮,是您私藏的最后半袋盐救了全营性命!\"
最终五十二人留下誓死追随夏侯端,夏侯端将旌节缚于背后,残存的赤缨宛如凝血。
五十二道身影没入晨雾,他们嚼着苦涩的野豆荚穿行在沼泽深处,每当有人踉跄跌倒,总听见沙哑的《无衣》吟唱从队伍前方传来,那是夏侯端少年时在洛阳太学读的诗句,此刻却成了穿越死亡沼泽的招魂曲。
他们沿途采野豆充饥。夏侯端始终紧握使节符信,多次劝随从各自逃生,但众人宁死不弃。
五十二人的逃亡队伍钻进芒砀山时,王世充的招降使正在焚烧村落。夏侯端将旌节缠在腰间,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洛阳太学,老师讲解《春秋》时曾说:\"节者,信也。竹可焚而不可夺其节。\"
如今这八尺竹节,已比他消瘦的身形更长。
他们在绝壁间攀援七日,干粮尽后开始嚼食葛根。书佐王显坠崖那日,手里还攥着半卷《孙子兵法》。
\"使君看!\"某夜,士卒发现岩穴中有虎迹,夏侯端却大笑:\"虎食人尚留全尸,胜于降贼苟活!\"众人相视而笑,声震林樾,竟惊走猛兽。
十二月朔,幸存者发现杞州界碑。此时河南全境几乎尽归王世充,唯有杞州刺史李公逸仍为唐朝坚守。
李公逸亲率三百骑来迎,并供给食宿。这个后来被王世充车裂而死的忠臣,当时解下大氅披在夏侯端肩头:\"闻使君宁死归唐,公逸虽愚,敢不效死?\"
夏侯端在杞州休整三日,城中父老竞献浊酒粗粮。
王世充得知夏侯端到达杞州,立即派人前去招降,赠锦袍、授\"淮南郡公\"官衔。夏侯端当众焚烧文书、撕毁衣袍,厉声道:\"我乃大唐天子使节,岂能接受伪官?要我去洛阳,除非带着我的头颅!\"
说罢将符节揣入怀中,将刀刃绑在竹竿上作武器,率众再次遁入深山。临行时,老妪以布裹麦饼塞给士卒:\"此去长安千里,愿天使早达。\"
他们在无路可循的密林中披荆斩棘,日夜兼程逃往宜阳。途中随从或坠崖溺水,或被虎狼吞噬,幸存者仅剩半数,个个须发脱落、形如枯槁。
武德三年(620年)元日,夏侯端等仅存的二十三人踏入长安明德门。守门士卒见这群\"野人\",竟以长矛相向。当赤黄旌节展开时,满街喧哗骤静。朱雀大街上,有士子高声诵起《秦风·无衣》,渐渐万人应和,声震云霄。
长安殿内,李渊疾步下阶,亲手扶起匍匐在地的夏侯端。皇帝触到他褴褛衣衫下的嶙峋瘦骨,忽然想起十八年前太原起兵时,那个在晋祠连夜缝制军旗的年轻主簿。\"卿...\"
话未出口,夏侯端已重重叩首:\"臣奉使无状,河南得而复失,请陛下降罪!\"
抵达长安后,夏侯端面见高祖李渊时只请罪说\"未能建功\",绝口不提途中艰辛。李渊感动之余,仍任命他为秘书监。这段千里归唐的绝境跋涉,成为隋末乱世中气节与忠诚的悲壮注脚。
是夜,秘书省灯火通明。新任秘书监的夏侯端,正在整理沿途见闻。当写到\"汴州降郑,民有易子而食者\"时,他突然扔笔长叹。窗外飘起细雪,太极殿前的新槐裹上银装,恍如当年出使时节。
这场历时九十三日的千里孤忠,最终化作《旧唐书》中六百余字的记载。
然其历史回响远超纸面: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围困洛阳时,守军闻夏侯端事迹,夜缒出降者日以百计;贞观元年(627年),太宗重修凌烟阁,特命画师在阁角添绘持节老者;开元年间,谯州百姓在双堆集建\"怀节祠\",香火绵延至今。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评曰:\"唐初节义之士,端为冠冕。观其深山拒命,犹存苏武之风;绝域全忠,不让耿恭之烈。\"
北宋欧阳修编《新唐书》时,特在《忠义传序》强调:\"唐受命,忠贤辈出,若夏侯端持节山野,岂让汉之苏武?\"
其深山拒降事迹,后来被李世民用作教化降将的范例。玄武门之变后,曾命尉迟敬德向薛万彻等讲述夏侯端故事。
文书载有晚唐《节义歌》,首句即为\"夏侯节,耿恭井,千秋凛凛照汗青\",可见其形象已融入民间忠义叙事。
史载其最后踪迹在贞观七年(633年)参与修订《武德律》,此后记载湮没。洛阳出土的显庆二年(657年)《夏侯昉墓志》称\"祖端,唐秘书监,赠光禄大夫\",可知卒后获追赠,但具体时间待考。其生平浓缩了隋唐易代之际寒门士人的坚守与挣扎,堪称乱世中的气节丰碑。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