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夜读全唐诗 > 第100章 李世民《两仪殿赋柏梁体》

第100章 李世民《两仪殿赋柏梁体》(1/2)

目录
好书推荐: 夜撩欢愉,诱她为己有!免费阅读 天机谱之九霄玄歌免费阅读 快穿恶女偷心记免费阅读 姐是川渝暴龙,黑粉来刚别怂免费阅读 玄幻:我靠着收集功法长生免费阅读 闺女穿越当僚机,校花逼我奉子成婚免费阅读 重生只想养仨崽,绝色世子还要生免费阅读 被儿子一家饿死后,恶婆婆重生了免费阅读 爵爷溺宠后,乖乖女她不装了!免费阅读 抖音:从会所男模到网红一哥免费阅读

太宗李世民诗之九十九

柏梁雅韵颂盛景:《两仪殿赋柏梁体》赏析

两仪殿赋柏梁体《两京记》:贞观五年,太宗破突厥,宴突利可汗于两仪殿,赋七言诗柏梁体。

绝域降附天下平——李世民,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在历史与文学交织的灿烂星河中,唐太宗李世民的《两仪殿赋柏梁体》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贞观五年(631年),大唐在对外征战中取得辉煌胜利,成功破突厥。在这荣耀时刻,李世民于两仪殿宴请突利可汗,君臣齐聚一堂,共赋此诗。这首七言诗以独特的“柏梁体”呈现,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话,更是那个盛世的生动注脚,展现了唐朝的强盛国力、文化自信以及君臣一心的和谐氛围。

逐联细品,诗韵悠扬

首联:远域归降,天下初定

“绝域降附天下平,——李世民”,诗的开篇,唐太宗李世民以豪迈之笔,点明了诗歌的核心主题——国家的安定与统一。“绝域”一词,指代遥远的异域,那些地处边陲、远离中原的地区。而“降附”二字,生动地描绘出远方外族纷纷归顺大唐的景象,彰显出唐朝强大的国力和对外族的强大威慑力。唐朝,在李世民的英明领导下,凭借卓越的军事策略和包容的民族政策,使得四方来朝,万邦归服。此句不仅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如实描绘,更饱含着李世民对国家太平的自豪之情。这种自豪,源自他多年来的励精图治,源自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责任与担当。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仿佛能看到大唐疆土在不断拓展,边界线上,外族使者带着敬意和诚意,纷纷前来归附,天下呈现出一片太平祥和的景象。

次联:八方无事,圣情欢悦

“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淮安王紧随其后,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安宁的主题。“八表”,即天下四方,这个词汇形象地勾勒出唐朝辽阔的疆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整个大唐版图之内,一片安宁祥和,没有战乱纷争,没有忧患困扰。“无事”二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它是国家治理卓有成效的有力证明,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生动写照。而“悦圣情”则直白地表达出君主内心的愉悦。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心系天下苍生,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幸福,是他最大的心愿。如今,这一美好愿景得以实现,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句不仅反映出国家的繁荣昌盛,更展现出君臣一心、天下太平的盛世气象。在那个时代,君臣共同努力,为国家的繁荣而奋斗,这种和谐的君臣关系,正是大唐盛世的重要基石。

三联:云雾消散,天地清明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象征了国家的清明与繁荣。在诗中,“云披雾敛”描绘出一幅云雾渐渐散去的画面。云雾,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黑暗、混乱与未知,而云雾的消散,则寓意着黑暗的消除,混乱的终结。随着云雾的退去,“天地明”的景象豁然呈现,阳光洒遍大地,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亮。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转变,更是国家命运的隐喻。它象征着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成功消除了内忧外患,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君主的英明领导如同一束光芒,照亮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期许,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得以生动展现,让读者在欣赏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免费阅读 我何时可以回去免费阅读 夜读全唐诗免费阅读 揭皇榜:我竟是太子免费阅读 三国之龙腾幽州,开局三千骑兵免费阅读 深山修仙二十年,方知身在秦时免费阅读 长生:我在大唐当土豪的那些年免费阅读 逆子别闹了,爹是木匠皇帝免费阅读 宋终:一拳镇关西免费阅读 我为董卓之逆天改命免费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