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祭太社乐章之一《肃和》(1/2)
祭太社乐章之一
《唐书·乐志》曰:贞观中祭太社乐。迎神用顺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顺和。顺和词同《夏至方丘》,太和、寿和、凯安词〔同〕(用)《冬至圜丘》。并褚亮等作。
探幽《祭太社乐章·肃和》:领略唐代祭地文化的深沉韵致
在唐代的祭祀乐章中,《祭太社乐章·肃和》宛如一颗璀璨明珠,以四言古诗的形式,凭借庄重肃穆的语言、丰富精妙的意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大地之神的崇敬与祈愿。其原文如下:
后土凝德,神功协契。
九域底平,两仪交际。
戊期应序,阴墉展币。
灵车少留,俯歆樽桂。
一、严谨缜密,层层递进的章法结构
整首诗短短八句,却布局精妙,层次分明。开篇“后土凝德”,点明大地之神厚德载物的特质,描绘其恩泽深厚、威严庄重的形象,为全诗奠定了庄严肃穆的基调。“神功协契”则笔锋一转,暗示神灵的伟力与人间秩序相互契合,体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九域底平,两仪交际”进一步拓展视野,以磅礴的笔触描绘出神灵的恩泽如同阳光雨露,普降天下,滋养万物,尽显其护佑四方的强大神力。最后的“戊期应序,阴墉展币。灵车少留,俯歆樽桂”,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祭祀仪式的流程,从按时举行祭祀、陈列祭品,到祈愿神灵停留享用祭品,将祭祀的庄重与虔诚推向高潮。这种步步深入的结构安排,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愈发深沉,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引领读者真切感受到古人对大地之神的敬畏之心。
二、丰富深邃,寓意精妙的意象与象征
1. “后土凝德,神功协契”:“后土”在古代文化中,是大地之神的专属称谓,承载着人们对大地孕育万物、包容一切的敬重。这一意象生动地描绘出大地之神的恩泽与威严,同时“神功协契”暗示了神灵与人间秩序的完美契合,体现出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深刻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