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溯源调查(2/2)
对于食堂食材来源的线索,调查员们顺藤摸瓜,追踪到了食材供应商。供应商却表示,那批特殊食材是从一个新的小农场采购的,由于价格较为优惠,所以选择了这家农场。调查员们即刻前往这个小农场,发现农场的卫生条件简陋,动物养殖环境也存在诸多隐患。农场主回忆,在供应那批食材前后,农场里的一些家禽出现了奇怪的病症,但很快就死亡并被处理掉了。这一情况让调查员们高度警觉,难道“雏链病毒”最初是在家禽身上出现,然后通过食材传入学校的?
而关于校园内出现奇怪昆虫的线索,调查员们请教了昆虫学专家。专家对师生们描述的昆虫特征进行分析后,推测这些昆虫可能是受到了某种病毒感染,从而行为异常。但要确定这些昆虫与“雏链病毒”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寻找昆虫样本进行检测。
随着调查范围的不断扩大,新的线索和问题不断涌现。调查组成员们虽然疲惫不堪,但每一个新线索都让他们看到了找到病毒源头的希望。他们在各个线索之间来回奔波,努力将这些碎片拼凑完整,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期待着能早日揭开“雏链病毒”源头的神秘面纱,为抗击疫情提供关键支持。
前往科研基地的调查小组发现,该基地管理极为严格,对于外来人员的调查多有抵触。尽管出示了相关证件与调查许可,基地工作人员仍顾虑重重,担心调查影响到基地的声誉与科研项目。调查员们只能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此次溯源工作对于控制疫情的重要性,经过反复沟通,终于获得了进入基地调查的许可。
在基地内,调查员们发现这里正在进行多个高度机密的生物技术研究项目。他们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涉及学生参观的区域和项目展开细致排查。通过查阅项目资料、询问相关研究人员,了解到在学生参观期间,基地曾发生过一起小型的样本泄露事件。虽当时进行了紧急处理,但仍有可能有部分样本流出实验室,而这些样本的研究方向与“雏链病毒”所展现出的特性有相似之处。调查员们如获至宝,迅速收集相关样本与数据,准备进一步分析。
负责生物实验室线索的小组,在对那些来源不明的样本进行检测时,遇到了技术难题。这些样本的成分极为复杂,常规的检测手段无法准确分析其与“雏链病毒”的联系。他们紧急联系各方专家,组建临时技术攻坚团队,经过连续数小时的研讨与尝试,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经过检测,发现这些样本中确实含有与“雏链病毒”类似的基因片段,但还不能确定就是病毒的源头,仍需更多证据支撑。
前往小农场调查的小组发现,农场主在处理病死家禽时,并未遵循严格的防疫规定,尸体随意丢弃在附近的小河中。调查员们沿着小河展开搜寻,期望能找到残留的家禽尸体样本。然而,由于时间过去较久,加之河水流动,搜寻工作困难重重。他们在河边泥泞的环境中艰难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角落。最终,在下游一处隐蔽的水湾里,发现了部分残留的家禽残骸,迅速带回进行检测分析。
寻找奇怪昆虫样本的调查员们,在校园及周边展开了地毯式搜索。他们设置了多个昆虫诱捕装置,并发动师生一起留意昆虫的踪迹。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捕获到几只与描述相符的昆虫。将昆虫样本送往专业实验室后,检测结果显示,这些昆虫体内携带一种特殊病毒,与“雏链病毒”存在部分基因序列的关联性,但这种关联性意味着什么,还需要深入研究。
随着各个线索调查的深入,“雏链病毒”的溯源工作逐渐有了轮廓,但仍缺乏确凿的证据来确定病毒的真正源头。调查组成员们深知,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容不得丝毫马虎,每一个结论都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科学论证之上。他们继续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争分夺秒地分析研究收集到的证据,期望能早日揭开“雏链病毒”源头的真相,为疫情防控带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