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鸣沙山(上)(1/2)
敦煌鸣沙山的沙粒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红光,像极了凝固的血迹。我站在月牙泉畔,听着沙粒摩擦发出的呜咽声,突然想起当地导游说的话:“半夜千万别靠近鸣沙山,沙妖会把人拖进沙底的鬼城。”
作为《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我本不该相信这些迷信传说。但此刻,我的相机镜头里,鸣沙山的轮廓分明在缓缓蠕动,仿佛一头蛰伏的巨兽。
“苏晴,该回营地了。”助理小陈的声音突然响起,惊得我差点摔了相机。回头时,我看见他脸色苍白如纸,手指向我身后:“你看月牙泉...”
泉水倒映的月影正在扭曲,原本平静的水面突然沸腾起来,无数气泡从泉底冒出。更诡异的是,那些气泡在月光下呈现出淡金色,仿佛某种古老文字的形状。
那天夜里,我在帐篷里辗转难眠。手机突然震动,收到一条匿名短信:“离开敦煌,否则会变成鸣沙山的第49具干尸。”
第二天清晨,我们发现营地边缘出现了一串奇怪的脚印。那些脚印深陷沙中,却没有任何生物能留下这样的痕迹——每个脚掌都有六根脚趾,指甲长达三厘米。
“这是古敦煌传说中的沙鬼。”当地向导老马脸色铁青,“上个月有个探险队失踪前,也发现了这样的脚印。”
当天下午,我们在鸣沙山东麓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洞窟。入口处刻着早已失传的粟特文,大意是:“凡人勿入,否则将永远困在永恒的沙暴中。”
洞窟内的壁画让我浑身血液凝固。画中描绘的不是飞天或佛陀,而是一群半人半兽的生物,它们的皮肤覆盖着鳞片,眼睛像蛇一样竖直。最恐怖的是,这些生物正在吞噬人类,而那些受害者的面容与我们考察队的成员惊人相似。
“快看这里!”小陈突然指着壁画下方的石台。那里摆放着一个青铜香炉,炉身布满细密的小孔,里面残留着黑色的灰烬。
老马突然发出一声惨叫,抱着头在地上打滚:“我的眼睛!有东西在爬!”我们惊恐地发现,他的眼窝里钻出了细小的沙虫,那些虫子浑身透明,体内流淌着暗金色的液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