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鹤唳风声(1/2)
朝堂之上,关于林墨的处置方式依旧争论得热火朝天。支持朱标的大臣们,言辞恳切,力陈林墨治理台岛的功绩,恳请朱元璋给予林墨招安的机会,以彰显朝廷的仁德。而那些主张强硬镇压的大臣,则慷慨激昂,强调林墨拥兵自重,对朝廷构成了严重威胁,必须予以剿灭,方能维护朝廷的威严。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吵声在大殿内回荡,久久不绝。
朱元璋身着绣有金龙的明黄色龙袍,稳稳端坐在那威严庄重的龙椅之上,周身散发着不怒自威的帝王之气。他神色平静,目光如炬,静静地俯瞰着殿下群臣,将那激烈的争论尽收眼底,深邃的眼眸中光芒闪烁,似在思索着什么。其实,他心中早已有了成熟的盘算,此刻看似在认真倾听大臣们的争论,实则是在等待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
朝堂之上,大臣们争得面红耳赤,丝毫没有察觉到朱元璋内心的波澜。良久,朱元璋缓缓抬起手,轻咳一声,原本嘈杂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他这才不紧不慢地开口,声音虽不高亢,却带着一股让人无法抗拒的威严,传遍朝堂的每一个角落:“诸位爱卿,林墨之事暂且搁置一旁。朕近日听闻,朝堂上下贪腐之风盛行,诸多官员竟罔顾国法,中饱私囊,全然不顾百姓疾苦,视朝廷律法如无物,实在是罪大恶极。朕决定,即日起,彻查朝堂贪腐,不论涉及何人,官位高低,一律一查到底,凡有涉及者,绝不姑息!”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陷入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大臣们彼此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惊愕与不安,心底那股不祥的预感如汹涌潮水般翻涌。朱元璋向来雷厉风行,不容丝毫迟疑,当即在朝堂之上高声下令,且特意指定自己的心腹大臣亲自统领,全权负责此次调查事宜。一时间,整个朝堂仿佛被卷入一场凛冽的风暴之中,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 锦衣卫奉皇命行事,目光如炬,犹如暗夜中的猎鹰,将那些平日里仗着权势耀武扬威、私下里大肆贪赃枉法的官员逐一锁定。在他们细致入微的调查下,那些官员的不法行径无所遁形。不出数日,如山的铁证便被查实,桩桩件件,均是令人触目惊心。从侵吞的巨额官银,到强占的民田,再到卖官鬻爵的交易记录,无一不昭示着这些官员的贪婪与腐败。朱元璋见状,铁面无私,秉持其一贯的强硬手段,将这些罪行累累的官员一一判以极刑,人头落地。他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向朝堂内外、天下臣民昭示大明律法的威严,警示众人莫要心存侥幸,以身试法。在这场风暴中,朱元璋更是巧妙布局,借着清查贪腐之名,将诸多对太子朱标存在潜在威胁的势力,连根拔起,使其再无翻身之日。
昔日热闹非凡,每日都充斥着激烈争论与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的朝堂,如今宛如遭受了寒霜侵袭,一片肃杀冷清。大臣们上朝之时,皆如行走在薄冰之上,步步惊心。每一句话出口前,都要在心中反复权衡、斟酌再三,生怕因言辞稍有不慎,便招来杀身之祸,无端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朝堂之上,往日的激昂争辩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唯有官员们小心翼翼的脚步声和偶尔因紧张而发出的轻微咳嗽声 。
朱标听闻朝堂之上掀起的这场查贪腐风暴后,内心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他深深明白父皇的用心,这般雷厉风行地惩治贪腐,无疑是在为自己日后顺利登基称帝清扫障碍,将那些可能在自己登基后兴风作浪的潜在威胁一举铲除,为自己的未来铺就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这份深沉的父爱,朱标怎能不心怀感激。另一方面,当他细细思量父皇所采用的手段,那血腥的一幕幕,众多官员人头落地,又不禁感到一阵揪心的不忍。他自幼熟读经史子集,深知治理国家需刚柔并济,父皇此举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群臣胆寒,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可如此大规模的杀戮,必定会让朝廷失去众多经验丰富、才华横溢的人才。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犹如斩断了国家前进的羽翼。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朱标在内心深处做出了决定,他要进宫面见朱元璋,将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知父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